略談有關大天五事頌:「餘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的看法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羅漢是否會回小向大?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多重人格的現象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有機會能一個人獨居幾天且三餐自行煮食,就會發現人唯除填充空虛和無聊外,生活真的也能很簡單、很單純,而且多少也能體會趙州和尚所說:「老僧十二時中,除二時粥飯是雜用心,餘無雜用心處。」的意涵。(安平造句)2022/8/5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實修者如果無法現量觀察、覺知到自己的預設與價值觀是如何的影響「正見」?那麼無論如何的努力修持,道業都會原地打轉而無法更上層樓。(安平造句)2022/7/2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亅一般的人無論修什麼法,他的目的總是想讓惱人的事務消除,而有智慧的人知道要消除的是渴望事如己意的心念而不是事事皆能順利如意,所以真的修行是要能隨遇而安而不是事事順利。(安平造句)2022/5/17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期待就會引生苦樂受,修行人應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觀察思惟自己有期待時與沒有期待時苦樂的生滅與苦樂集起因緣的關連,如此道業才會真正的提升。(安平造句)2022/3/26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應如何觀察與思維?首先觀察時要先單純對現象做如實的觀察,不要邊觀察邊思維。這樣觀察既會不確實,思維又容易被自我主觀的意識價值所影響。所以正確的做法是先單純對現象變化的過程做如實的觀察然後再回顧思維其中的變化與因緣果之間的關連且不要輕易的下結論,要反覆多次的觀察、思維、確認後再下結論,又於實際的現象中反覆試驗其成效才是正確的修法。(安平造句)2022/3/1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真的離欲滅苦就必須在生活中落實戒定慧,雖然戒定慧有深淺之分,但重點是行者要依自己已有的戒定慧來消除貪瞋,更明確的意涵就是要過著與自己所相應戒定慧的生活,而不是戒定慧歸戒定慧,生活歸生活,那樣永遠是人法分離,怎麼修都不會成就的。(安平造句)2022/1/19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念想」的本身是中性的,但是一般人的起心動念都是立基於「求生、求存、求再生」的意識形態也就是起心動念中都含有「我見」,因此經上才說「起心動念無非是罪」,而禪宗以「無念為宗」的「無念」是特指於諸境上心不染著,並不是沒有「念想」。(安平造句)2021/12/26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