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事實上要清楚的瞭解掌握自己的動機與需求,並不如表層理性認知的那樣容易,人心是很隱晦幽暗的,表層次需求的滿足並不代表內心深處的靜寂安祥。我常勸導親友:「很多時候,連自己究竟要什麼都不清楚,卻老是要求別人合我們的意?」。這其實已涉及人生的價值觀,要面對的是人類原始的欲望與需求。這是潛藏心底深處的問題,並非分解剖析明白道理就能解決的,其難度是遠超乎人們願意付出的範圍!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古德一句「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是警語也是經驗之論,千萬人入佛門修行,但能成就者似乎很少很少,雖然也有很多號稱是成就者,但其實多為龍蛇混雜,略為深入瞭解後更是搖頭嘆息!且不論這些成就者的真偽,先回頭看看自己及身邊的同修道友,在參學多年之後除了佛學名相依文解義滔滔不絕之外,依然是原來的自己!究竟是那裡出了問題?原始阿含佛典處處記載著初果、二果、三果乃至阿羅漢的學習過程,似乎在釋迦牟尼佛的指導下修証之道也沒有那麼難!如今經典教法依然存在且更多樣性,但親眼所見的成就者仍是鳳毛麟角!難道真是未法難修難証嗎?渺小的我是沒有能力對此作任向評論,但也因多年修學佛法所見的同修道友也不少,對同修實際參學的情形多少有些感觸想談談!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修行無論如何總離不開戒、定、慧   900607

修行的方式很多,但無論如何總離不開戒、定、慧。強調重視禪定,活在眼前,可使人立即得現法樂住,同時也促使行者發現,要真正的成就定學是離不開戒德的。戒德未能初步成就,則真正的定學──活在眼前是不可能成就的,戒德指的就是人品,道骨及出離之志,所謂五慾六塵,是會自行纏染行者的心,没有戒德,心必然散亂,念想渲動,又如何修定呢?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活在眼前 90O707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