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實際的現象上,「苦」是因自己執取又與無常現象不符才會引生的,若無執取「苦」就無從生起,所以佛法中能說服行者不執取乃至無執取的思想、學說對行者而言就是最契應、最殊勝的法門了。反之,若無法依自宗的法門使自己不執取、無執取,那無論該宗的法門是如何的殊勝圓通於己又有何實質的助益呢?哈!(智眼如是說)2024/3/9

 

*修行人應時常思惟,若當下自己的生命就要結束了,有沒有什麼要交代?有沒有未了的心事?生命就這樣結束了自己有無遺憾?.....這樣就容易覺察自己覆藏的深層意識,進而化解之。(智眼如是說)2024/3/5

 

*「修行」是要在苦生的當下有覺知的能力,接著才有辦法觀察思惟苦是如何延續與輪迴再生的?若無法當下如實知見苦、苦的延續及其再生的因緣,那不論修習何種法門所謂的修証就只會是在轉移或降伏貪瞋的層次上打轉,盲修瞎練久了就只能成為「老牛」而無法蜕變成「獅子」。(智眼如是說)2024/2/29

 

*不論南北傳佛法,修証之道若要避免落入陷阱,除「如實」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確立修証的目標在當下息苦,這是世尊宣說佛法的本懷與目的。一般而言修原始佛法四念處的入手處大體上都是正確的,但漸次深入後就容易因受自我意識與價值觀影響行者對「體驗」的判別而偏離現量滅苦的目標走上歧路。

至於北傳佛法修証的重點則是在是否「起見」,因「起見」就是污染,也是「苦」緣生的主因。因此若不以現量息苦為指標來校正自己的修持,就容易落入自以為是、得少為足的迷失乃至因一直停留在禪相或哲理思維的滿足不自知而虛耗光陰。(智眼如是說)2024/2/25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單純五藴的運轉本就無苦,苦是源自自己欲令如是、不如是的添加,禪宗稱之「污染」。但在添加之前,一定是先退失當下所緣的正念,接著才有起見添加的空間,所以一個悟見堅固的行者進道上昇的關鍵就在失念起見的瞬間能否覺察,否則就會只是個「賊過張弓」不斷強調見知思惟的知解宗徒而已。(智眼如是說)2024/2/2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