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安平造句 (10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多數的人總喜歡自己是家庭生活、社會人生的核心主角,但我卻希望自己只是個路人甲,静静的來也悄悄的走。(安平造句)2020/6/11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就是要解決自己問題,若老是會把自己的問題推成是别人的問題,那就不可能會是個具格的修行人。(安平造句)2020/5/8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無常所以凡事都應該要有所規劃安排且努力付出,但卻勿需期待。因有安排、有付出會令人釋懷,而期待卻會因無常變異引生苦惱,至於能不能做到就有賴每個人對「無常」的認知與體驗而定了。(安平造句)2020/4/2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始佛法修証的過程與目的就是在以體証「一切無常」的事實來說服自己離欲,因為唯有離欲才能真正的滅苦。但最終若行者仍不願離欲,就必然會以「自我意識與價值觀」來詮釋佛法乃至漠視事實現象以符合己意,藉此遣除不願離欲所面臨的壓力,這也是部派佛教的成因之一,行者自當警惕。(安平造句)2020/3/14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自己處在煩惱、痛苦乃至起瞋時,平日所學滔滔不絕的「佛法」在那裡呢?又或是連自己起瞋都不自覺呢?一切現象不都是因緣生滅嗎?自己到底還在計較什麼?不是已稱名念佛具足願生心必定往生了嗎?又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呢?修行人當時時檢視反省,道業才會有實質的增上。(安平造句)2020/2/25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要快樂很簡單,多想些合己意的事就會樂,同樣,若一再去想些不如意的事也會讓自己在煩惱中輪迴,所以無論苦或樂都由是自己的「念想」來決定而不是外在變化無常的現象。因此,修行人是讓自己經常處於不苦不樂的「默覺」中。(安平造句)2020/1/17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在發現或面對「苦的事實現象」有時會令人難堪,有時則令人振奮欣喜,其中的關鍵全在當事者「發心」的純正與否!有人懺悔精進,有人迴避排斥也都是自己的選擇與他人或法門皆無關。(安平造句)2019/12/25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正要修行的人很少很少,絕大多數都是用「想的」在修行,所以就連都已經起瞋了仍然不自覺,遑論要掌握「心念」現見緣起降伏欲貪、斷欲貪乃至破無明超越欲貪呢?(安平造句)2019/12/7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少子化及家庭功能逐漸瓦解的世代中在家居士修行除了勤修自身的道業外,對自己晚年要如何安養才不會造成眷屬親人的負擔更應有所安排,如此,才能安心修道,以免身心兩頭落空。(安平造句)2019/11/18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法的止和觀是一體的,雖然可分別修持,但那只是因初學時為抑制五蓋而偏修專注的止,一旦能降伏五蓋之後就要止觀並行才能逐步深化觀察到五蘊的運作過程與五受蘊集起與還滅的現象,這才是現觀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次第與修法。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是有意願且很努力的去改變自己都很難了,遑論僅以「說理」就想希求他人也能改變呢?佛法是對有苦、知苦且真的願意滅苦的人宣說才會有實質的效益,而且也唯有先改變自己對他人才有真正的示範作用。(安平造句)2019/10/31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論是對「緣起」、「無我」、「性空」、「唯識」或「佛性」‥‥乃至「念佛往生」等等教理哲學的通達或自圓其說都能因滿足「想蘊」的需求而得樂,但能否依之化解來自日常生活因貪瞋所緣生的煩惱才是修行的關鍵,若煩惱不能化解、苦的輪迴不能止息,那通達教理或自圓其說相對於「修行」的意義又何在呢?(安平造句)2019/10/24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若真要滅苦,一定要在事實的現象上有具體的體驗,如果一再的以名相詮釋名相,那就會一直停留在邏輯與抽象概念上的滿足,不但無法止息「苦」一再的生起更會障礙自己實質上的修証,所以古德才會有「依他聖解、塞自悟門」的警語。(安平造句)2019/10/7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忘了吧,再想他又有什麼用?還不是煩惱多一重,還不是有始無終。」(夜空歌詞),但「想」是自己能控制的嗎?其實人能改變、應該改變的是「想」的內容而不是藉由專注所缘抑止「想」,事實上觸集則想集,任何「念想」都是有因有緣才會生起,並不是自己能控制的,只是六入觸集生想的轉換速度很快讓人誤以為是「我在想」、「我能想」而已。(安平造句)2019/9/26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人不論是經由修証之道或信仰式佛法而滅苦,皈依不可思議的法界都是修行成就後必然的結果,而無論是貪瞋止息、體証無生、涅槃寂静或往生極樂都只是皈依不可思議法界其中的一種表達方式而已。(安平造句)2019/9/12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總是在混亂中開始,雖然經歴了各種期望、理想、努力、改變與挫折之後,最终乃是在混亂中結束,而結束之後呢?乃是一片混亂。一切都還是在混亂中不了了之,人生有什麼好堅持與執著的呢?(安平造句)2019/8/19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只要静靜的觀察就會發現身旁的親友幾乎人人都是被自我莫名所以的價值觀及執取的慣性所操控折磨、受苦挣扎,皆是身不由己既無辜又無奈受害者。對此,安平除了深感自己的渺小無能外,更加確定三寳歌中所言:「人天長夜,宇宙黮闇,誰啟以光明?三界火宅,眾苦煎迫,誰濟以安寧?大悲大智大雄力,南無佛陀耶。昭朗萬有,衽席群生,功德莫能名。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處,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是真實不虛(安平造句)2019/6/25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實際有效的修行是去實踐你該做的而且做得到的法要,而不是要去追逐自己目前尚達不到的境界,因為躐等而修只會徒增身心的勞損無益道業的增上。(安平造句)2019/6/11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修行的目的是在「滅苦」,那麼,不論修習任何宗派法門現觀苦集滅道四聖諦都是行者首要達成的目標。否則不知苦、不知苦集起的因緣也不知還滅的原理與方法,那何來修道可言,當然也更是談不上滅苦了。(安平造句)2019/4/23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何性格會決定命運?因為自己慣性的意識反應就會引生一連串相對應的結果,所以一切際遇即俗稱的「命」的都是自己造成的,牽拖別人除了相互埋怨外,一點意義都沒有。(安平造句)2019/3/28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