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常見與斷見是依緣起法則而安立

 

法友來函表示對勝鬘經所言:「見諸行無常,是斷見,非正見。見涅槃常,是常見,非正見。妄想見故,作如是見。」感到不解,想瞭解安平的意解如何?

 

對此安平當下的回應是:有關法友的提問是個很複雜的議題,因涉及了佛法真常、唯識、性空三大體系,且各自的論述與立基點不同,所以彼此總會給人有衝突與矛盾的疑惑,而且並非三言兩語就能說明的,安平將專文回覆。

 

其實法友所碰到的問題也是多數修學佛法者必然會面臨的難題,因從表面上看問題就只是常見與斷見的判別而已,但一旦深入探究時就會發現其常或斷的立論背後是渉及真常、唯識、性空三大體系的思想與哲理,而且文字語言所能表達的意涵又有其先天的極限,所以就很難用三言兩語說明清楚。又,每個人的基本認知不同依文字語言導引的結論就會有很大的差異。

 

例如,有人的基本認知就是「假必依實」才能成立緣起論,否則就是「無因論」,所以追根究底必然要有一真實的如來藏心或阿賴耶識的存在才能成立一切森羅萬象的緣起。但也有人則認為不必然須要有真實存在的心或識才能成立緣起的現象,只要因緣具足和合一樣能有森羅萬象的呈現,因為任何的「存在」必然有其緣起的因與緣,只是不為人知而已,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事物是可以「獨存」的。那麽究竟何者正確呢?歷經千年來的諍論也沒有結果,依舊是各信各的,各自說了算。

 

那修學佛法的行者應如何抉擇呢?其實也不難,首先要確認的是世尊所宣說的佛法是為解決人們老病死純大苦聚的問題,並不是為解說宇宙萬事萬物的本質或起源,而緣起論是世尊觀察「苦生滅現象」而發現的法則。換句話世尊所宣說的原始佛法僅僅是「現象論」而非「本體論」,而且只要能知、見「苦的緣起現象」就能具足「苦集滅道」的智慧進而滅苦、止息苦的輪迴了。至於中後期佛法所探討的「本體論」究竟何者正確?並不會妨礙苦現象的緣起,所以也不會妨礙行者滅苦的修行了。

 

那麽問題就又回到行者修學佛法的目的為何?是單純的自己滅苦、助人滅苦?還是要成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佛菩薩?這些基本的問題若先能釐清修行就不會陷入哲理思辯及文字語言的迷障中了。

 

再回到法友常、斷見的疑問上,其實佛法所謂的常見或斷見都是相對「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緣起現象而立論的。也就是說違背或昧於緣起現象才會落入常見或斷見。換句話說若沒有違背或昧於緣起現象就沒有常見或斷見的問題了,而違背或昧於緣起現象就會有「執取」,而且無論是常見或斷見其本質都是源於「執取」。

 

而勝鬘經「見諸行無常,是斷見,非正見」是指行者執取「無常」所以落入如人死燈滅的斷見,「見涅槃常,是常見,非正見」則是指執取「涅槃」為永恆常住不滅的所以落入常見,其實勝鬘經的立論基礎雖為真常系,但經文的本意仍是在「破執」,所以經文再指出是因「妄想見故,作如是見」。因為在實質上「一切無常」也只是就「現象」一直是依此故彼因緣生滅變化的描述而已,所以否定見「現象」無常之後的斷滅。同時「涅槃」也只是在描述貪瞋癡的止息而已,用以破除執取「涅槃」為永恆不變的常見。

 

如前述文字語言所能表達的意涵又有其先天的極限,這是指文字語言是立基於人們共通的經驗與認知上才能傳達其意涵,但實際的修証常是「意在言外」,所以表達時常有隨立隨破的情形。如金剛經「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般若心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所以修行常強調要「依義不依語」。以上簡覆,提供法友參考。安平2021/11/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