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現觀五蘊集滅味患離與自覺性隨順所緣的覺知力

 

法友留言:師兄,請教你,理論上依此故彼的緣起法則是正見,但身心的實際上運作卻在觀察依此時同時有強烈的實在感,觀察故彼時更是強烈。一如附骨之毒,治也不對,不治也不對。難道實在感只是想的功能所影現?如何才能精準的具足正見?不是推論理解的產物。

 

安平:法友的問題也是絕大多數修行者的問題,這是因為修行的理論、正見乃至各種體驗最終都會導向修行上一個的核心問題即「味、患、離」。但因每個人對味患離的體認與承受力不同,所以修証的原動力與實踐力就大不相同。

 

那什麼是味患離?雜阿含58經佛告比丘:「緣色生喜樂,是名色味;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若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若緣受、想、行、識生喜樂;是名識味;受、想、行、識,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識患;於受、想、行、識,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識離。」簡單的說「味」就是對五蘊生喜樂貪著愛染。「患」則是因無常變易對五蘊愛染就會有禍患。「離」就是厭離對五蘊的貪愛(即厭離五受蘊)解脱煩惱的束縛。

 

理論上是瞭解乃至體驗「味、患」就應該會「離」,但事實上卻没有這麽簡單,原因除了上述所說:每個人對味患離的體認與承受力不同,所以修証的原動力與實踐力就大不相同。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人性是不到黃河心不死,內心深處總是深藏著期望與僥倖,沒有到「機關算盡」時是不會捨離愛染的,所以理性的瞭解仍是抵不過感性的愛染,因此,沒有現觀五蘊的集滅是不可能死心的出離。

 

之所以如此,問題的關鍵仍是在「味」,也就是因喜愛的執取與佔有,用現代白話的表達就是為滿足自我的意識與價值觀,也就是法友所提的「實在感」而顧不得「患」的禍害。所以要突破此困境就必須再回到對「味」要有如實知、如實見的觀察與思惟上才有辦法,也就是行者要透過隨順所緣的覺知力一再的省視釐清「味」的本質,也就是自我的意識與價值觀的實質究竟什麽?佛法的術語就「我見」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如此才能真的生厭離,否則就只會在禍患生起時才願離,但事過之後就又再貪愛的輪迴不止。這從吸毒者雖知禍患卻難以戒除的案例就能理解了,但也如同吸毒者追求的並非只是表層的迷幻與覺受,最終要滿足的是「空虛與寂寞」一樣,而「味」貪最終的目的也是為滿足了「實在感」就是現代流行語「刷存在感」的意思。

 

再回到法友所提「身心的實際上運作卻在觀察依此時同時有強烈的實在感,觀察故彼時更是強烈」的現象。這是因為行者在觀察的同時已失去對所緣的正念與正知,也就是此時雖然仍保有對當下所緣的覺知,但此時的覺知只是專注力慣性的作用而已,不但已失去自覺性的覺知,也喪失隨順所緣變化單純觀察的角色。而且念想已有「自我的意識與價值觀」的界入卻仍然不自知,也因為此時就已是執取慣性的「行思」在操控了,所以才會有強烈的實在感。

 

要突破此修証的關卡有二個途經,一是再加強覺知力的鍛鍊,但一般行者都是在加強鍛鍊專注所緣的能力而非修証佛法所需的正念與正知,也就是隨順所緣的覺知力。所以當自己已隨慣性生起「我見」而執取時仍無法覺察到。因專注所緣的覺知力只是一種慣性的覺知行為,所以雖然能覺知當下的所緣,但心念卻已隨自我的意識與價值觀界的慣性升起執取而不自覺。

 

而隨順所緣的覺知力是指行者自覺性的依需要選擇所緣,又「一心只能一用」所以只要不忘失所緣,不但慣性的「我見」無從升起而且有能力隨時依需要轉換選擇所緣單純的觀察到苦集起的因緣,也就是隨時能觀察到由自我意識與價值觀界所生起的念想,這才是如實知、如實見苦及苦集。所以加強覺知力要鍛鍊的是有自覺性的隨順所緣覺知力而不是慣性專注的覺知力,如此才能真正掌握到自己的心念的變化。

 

二就是要運用隨順所緣的覺知力對五蘊的集滅味患離如實知、如實見。因為一般行者的觀察與思惟是會不自覺的受到自我意識與價值觀所影響而產生法友所言的「實在感」。所以要如實的觀察「味患離」就須先避開自我意識與價值觀的影響,才能單純客觀的就「實際現象」做觀察與思惟,再與依此故彼緣起法的正見做對比而建立如實知見的緣起正見。

 

也唯有先具足自覺性隨順所緣的覺知力才能有力避開自我意識與價值觀的影響做觀察、思惟,就如雜阿含第1經所言:「當觀色受、想、行、識無常、苦、空、非我,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要正觀才會生厭離;厭離者才會喜貪盡;喜貪盡者才會得心解脫。

 

但在實修上若行者只有慣性的專注力而沒有具足自覺性隨順所緣的覺知力就會不自覺的受到自我意識與價值觀的影響而無法隨順緣起變化的現象「正觀」五蕴無常、苦、空、非我。因此,就只能具有聞思的正見而沒辦法具足現觀緣起的正見,自然就不會有真正的厭離。但卻又有能力覺知苦的現象所以就會陷入法友所言「如附骨之毒,治也不對,不治也不對」進退兩難的困境。

 

再者,在實修上只有在貪瞋止息時才有辦法覺察到「我見」是如何生起的?因此,行者若不「離欲」也就是捨離自我意識與價值觀的影響降伏貪瞋的干擾就無法如實現觀五蘊的集滅味患離而具足現觀的正見。以上說明,提供法友參考。安平2021/4/2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