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千里行路一步到家修行要有整體性的進境才能更上一增

 

有法友來函表示:自己應算是有用功,但道業卻似乎很難進步,也有如您所說的打掉重練但仍不見成效一直原地打轉,不知應如何才能再進步?所以不好意思的向您請教。感恩,謝謝!對此問題,安平的回覆如下:

 

法友吉祥,這是有實修的行者必然會面臨的困擾,要突破不難,但要單憑行者自行摸索找到問題的原因卻是十分困難的,往往是經過十餘年後經反省後才會發現原來會原地打轉的原因。安平也曾陷於此困境中卻找不到原因,法友能發現問題並提問確實難得。

 

那為何會如此呢?因一般修行人道業想再更上一層時都會不自覺的想從戒定慧中單點突破,不是精勤守戒就是鍛鍊禪定力或在法要上用心思惟用功,但結果大都是事與願違,好像怎麼修就是無法確實的落實法要,總是人法分離難以合一,縱然一再的努力也是時好時壞,結果都是原地打轉卻一直找不到原因。

 

一般行者在面臨此困境時常會有兩種極端的反應,一是強行作意、承擔乃至妄語自欺,這就會落入自誤誤人的泥沼,所以歷來祖師都會一再提醒行者「承擔此事大須審細」。另一種就是開始否定自己,認為自己的根器不足,只能累積福德因緣以待來世,套句現代話就是「開始懷疑人生」。而常見的情形是時而自我肯定又時而懷疑,兩種極端反覆不定,最終對修行大多是望洋興嘆自我放棄,但卻又留連徘徊。

 

那麽要如何才能釐清問題找到原因呢?其實這是修道上常有的「見樹不見林」的現象,因為不論修習南北傳任何宗派的佛法,在實質上我們都是聲聞弟子,而在修行上不論是持戒、修定或聞思慧學都是單一面向的精進,雖然也知道戒定慧是一體的,但在實質上仍是零散片般的修持,很難一體成型的展現,所以持戒歸持戒,修定就只是修定,而聞思慧就只是義理上的通達,偶有體悟也是繁星點點並無法相續成片,雖然都是單一面向有感的修持但仍無法與人格習性結合,所以一旦回到生活實際上的身心變化在面對強大且理所當然執取的慣性時就會顯得微弱而無能為力了。

 

再者,雖然貪瞋的展現在表層上是由六入觸單一事件所引生的,但貪瞋慣性行為的反應卻早已化為深層的個性,所以單一的戒定慧只能對治表層次的貪瞋癡,卻無法扭轉個性化的貪瞋癡。這也是行者對單一事件尚能降伏貪瞋,但整體上卻又有力不從心的無奈感的原因。一般多讀書當然能增長知識見聞,但古德說「讀書要至氣質改變方為有成」。修行也一樣,勤修戒定慧當然能增長道業,但也唯有將戒定慧整體性的與人格習性結合形成個性的修行才會有真正的提昇,否則法仍歸法,人還是原來的個性又怎麽可能做到使自己成為經典中的人物呢?所謂的修行也只是增長見聞、技能乃至慢心而已。

 

那要如何使法與人結合呢?答案當然是將所學佛法在日常生活中落實。但這也正是問題之所在,因人有期待與臆測真理的習性所以會不自覺的脱離「當下」,臆測推論「真理」導至依他聖解好高騖遠,縱使略感不妥仍會強作意的自以為是。說句不客氣的話就是滿腦教理哲學的思辯而且又以此自恃,如此又如何落實法要呢?若真要突破就要有「千里行路一步到家」的認知,不用去探求追尋高深的法要與禪定,只要如實平凡的實踐已知的「法」就能一步步的前進,積一時之跬步,臻千里之遙程。

 

而且正確修學佛法的次第必定是先完成人天道才有可能達成解脱的聖人之道,若連既得的利益也放不下又不願付出,那人道的基本責任與義務就都做不到,還奢談什麽出世間的解脱道呢?所以要人法一體的修行就應從降伏自己、善待親人、盡忠職守,行所應行、受所應受具足基本德行做起。如此,雖然尚談不上什麼悟道解脱但卻是在具足整體性的道基法器,隨著人格習性的轉動就能落實法要的沉澱與吸收而進道上昇。而且在實際的修持上,實質修到什麼程度,自然就會有相應的法可修,這是自知自覺的,根本不用費心去追尋!

 

又,修証之道本就是一連串個性的改變,若見地、行持與人格特質有落差,則表示行者的見地與行持仍是屬聞思、試驗的階段,必有糢糊不明之處,所以對自己聞思「借來」的見地與行持應有所保留而不是強作意的自以為是。至於修行的進境確實是須要藉單點來突破,但要進道上昇卻是要有整體性的改變才會成功,否則就如同行路,只是單脚的一再向前跨而身體卻原地不動那又如何不跌倒呢?

 

另,結合戒定慧成為個性的關鍵一是在當下的覺知力,二是如實的掌握自己當下一念的行為反應。以上簡覆,提供法友參考。安平2021/7/2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