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父親跪拜頂禮兒子出家人適當嗎?

 

法友來函:賢友吉祥清涼~父親跪拜頂禮兒子出家人這樣感覺怪怪的賢友看法如何?

 

法友吉祥,這個問題涉及佛法傳佈的時空文化及對「法」尊崇與關連,非三言兩語就能說明清楚。待安平有空再專文回覆,但先總結的說除非是父母對「法」的尊崇有所認知且兒子是為証法而出家修行,否則就現行佛教的風俗及規矩而言並不是很洽當的。

 

對有關「父親跪拜頂禮兒子出家人」是否得宜一事?安平個人的看法是此問題涉及佛法傳佈的時空文化背㬌而且與信眾對「法」的認知與崇敬有密切的關連。這就有如中國歷史上「出家人禮不禮君王」的諍議一樣是和時代的風俗民情與君王對「佛法」的認知與崇敬有關,雖然慧遠大師也曾寫過《沙門不敬王者論》討論過有關沙門不應禮君王及縱然是道業尚未成就的出家人亦可受王公大臣們的禮拜,也獲得一時的認同。但到了唐宋僧人就又得向君王行禮,這其中的差異點都須視當時的君王與佛教信眾對「佛法」的崇敬與否以及政治與宗教信仰相互依存的程度而定。至於是否得宜?又是見仁見智,功過難以評論,只能隨順時空文化風俗而定。

 

因為在歷史上縱然有如菩薩皇帝之稱的梁武帝肅衍對佛法致極的推崇而使佛法大興,但也使寺院僧侣佔據國家大量的田產資源及人力,埋下日後北周武帝滅佛的因素。然而其所流傳的「梁皇寶懺」也有「懺法之王」的美稱,影響後代萬千的佛教信眾,至今仍是漢傳佛教中最重要的懺法之一。再者,如其所倡導的「素食」雖然也是有違原始佛法世尊不接受提婆達多吃素不吃葷的主張,認為只吃素是斷修行人飲食的四聖種之一,但卻也因時空文化背景的不同,如今「素食文化」也儼然已成為現今漢傳佛教僧侣奉行的特色之一,所以依時空背景的不同功過是難以評論只能尊重。

 

其實佛教的重心是在因「法的實踐」而尊崇,但各種佛教的規矩與信仰的風俗文化是必然會隨著佛法流佈時和當地的文化背景融合而有所調整的。就以世尊為例,他自己是乘夜不告而別的去出家修行,但當淨飯王擔心王孫羅㬋羅也出家時,世尊就規定「未成年出家,要父母(監護人)同意」,「丈夫或妻子要出家,要配偶同意」,後來又因國王擔心國家大事無人處理、防護而規定「比丘不得度大臣、武將」所以現在的佛教也規定「軍人或政府官員要出家就必須取得退役或離職証書」才能出家。

 

又,世尊也接受百歲的尸利苾提出家,但現在的寺院又因各種因素的考量而各自規定出家的年齡限制,一般是七十歲尚可出家但超過六十五歲又不得受具足戒。而在「法」的修持上,世尊時代是「聞法已,獨一静處,專精思惟。」,但漢傳佛教的祖師則用心設立「早晩課誦」、「過堂」‥‥等等規範,將法要與修持融攝於唱唸中以教化龍蛇混雜且多數文化水平不高的僧眾,而禪門則又自訂「清規」攝眾,别立「禪堂」教化僧眾。

 

以上的案例都是在說明隨著時代及地緣環境的變遷,佛教總需耍因地制宜的適應,但其目的仍是是維護「佛法的尊崇」令已信者堅固,未信者生信,同時也是為「法的實踐」而區分僧俗二眾各自的功能與角色。

 

再回到法友的問題:父親跪拜頂禮兒子出家人適當嗎?這就要看兩造雙方對「佛法」的認知與尊崇的程度而定了,換句話說,這是雙方認知上的行為準則,但若強行規範或為鼓勵張顯出家的優越就不是很洽當了。再者,世尊也曾為逝世的父親淨飯王抬棺,而現代因家庭人口稀少,出家眾奉養年邁的父母也是常見的事,這也是時代行為準則的認知,並不應硬性規定遵行,何況佛教本來就是最柔性的組織,連出家或還俗也都完全尊重個人的意願。

 

但更重要的是「有實質而無形式」實質會軟弱,「有形式而無實質」就只剩空殼毫無意義。所以在宗教的修証與信仰上突顯「佛、法、僧」崇高是有助於「法的實踐」,但過度的推崇則也會引生各種弊端而損及佛教的傳佈,如何在實質與形式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就需要智慧了。以上是安平個人的看法,提供法友參考。2022/1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