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略談已「開悟」的行者如何「任運浮沉、長養聖胎」?

 

因曾多次與法友談及如何「任運浮沉、長養聖胎」?但都是零星的論述甚少有次第性的說明,因此動筆書寫其中的要點供法友参考。

 

絕大多數的禪修者多少總會認為只要「開悟」那麼一切的煩惱就會止息,其實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誤解與概念,原因是不論行者是由經典自行轉化或由傳承心法、師長指導的「開悟」,都只是認明「真如」、「滅境」、「本來面目」或「本地風光」‥‥而已,只是知其然,但仍是不知其所然,而且也只是理性上的認明,因此感性上的煩惱並不會就此止息。也因為「開悟」只是認明目標,接著才是真正要「修道」的開始,雖然如此,「悟道」乃是禪門修証的重要關卡,若不悟道連修道的目標都不清楚豈非盲修瞎練。也因為禪宗的修証都是「悟後起修」,所以禪宗祖師就一再提醒而有「不識本心、學法無義」的警語。

 

但是真正的考驗卻是在「修道」才開始,因為在實修上縱然行者已認明目標,有道心也知道如何回到「本地風光」,知道接下去禪修的重心就是「任運浮沉、長養聖胎」。但一段時日後自然會覺察到自己為何為總是「知道」卻「做不到」呢?為何總無法常時間一種平懷的安住在「本地風光」悟境中呢?甚至自己何時離開「本地風光」都不自覺遑論「保任」。其實這個問題是禪宗行者在禪修上的一大難題,原因是中國禪宗的禪修在本質就是一項逆向的「還原工程」,是先有「答案」再回溯的修法。而「開悟」也只是知道「答案」,並非就是已經能「還原保任」了,然而禪修真正的困難與考驗卻是在如何才能真正的「還原保任」也就是如何才能「長養聖胎」?也因為宗門對於有關「還原保任」或「長養聖胎」的方法是有各自的巧妙與不同,於是才會開展出禪宗各種流派與修法,當然其中也涵蓋「答案」背後的思想源流。

 

再者,「還原保任」或「長養聖胎」的修道並不容易,要具足的基本工夫不少,而且陷阱一樣很多,如「冷水泡石頭」、「黑山鬼窟里做活計」‥‥等等,所以「長養聖胎」的修道非如想像中的容易,這也是為何六祖在開悟後尙得隱居獵人隊十餘年,歷代禪宗祖師在証悟後尙侍師數年,或居山十餘年才出世弘法的原因。畢竟「得便宜處失便宜」,先有「果地見答案」的修法能省去摸索的困難與時間,但也要有知其所以然的經歷與體驗才能真正的「到家」,更重要的是行者要避免得少為足、自信己意,僅以「自証悟處示人」!

 

那麽已開悟者究竟要如何保任長養呢?其實要領也很簡捷就是「但莫污染」,但問題也是出在如何才能真正的做到「不污染乃至無污染」呢?其實在實修上若真要做到「但莫污染」那就要先知道什麼是「污染」?同時也要知道在什麼時候「污染」?又是如何「污染」的?如果這三者都不清楚那就表示行者是不知如何「保任」了,遑論「長養聖胎」。

 

禪門有句話說:「善根具足、悟見堅固;若得禪定、空自顯現」,就是在說因為「本地風光」是果地見,只能拿來比對修行是否正確而不能拿來當工夫用,所以要保任、長養就修習「禪定」了。但問題也是出在行者對佛法禪定的定義與內涵究竟為何?並不清楚,又常與外道的四禪八定混雜,既然釐不清與「本地風光」相應的禪定又怎麼有辦法修習禪定而讓「空」顯現呢?而盲修瞎練的結果除了增強一些道心與意志力外,也還真的一無所獲。再者,縱然行者能釐清佛法的禪定不是「心一境性」的專注而是隨順所緣的覺知力,卻也仍然無法真正的成就「本地風光定」,原因是行者大都忽略修習「本地風光定」所要具備「善根具足」與「悟見堅固」的意涵與前提。

 

先說「悟見堅固」的重要性,如前述要「但莫污染」的前提是要先掌握瞭解什麼是「污染」,否則連污染了都不自覺遑論莫污染。或許有人會問不是已開悟認明「本地風光」了嗎?怎麽會連「污染」都不清楚呢?這是因為開悟認明的程度不同所致,例如曾經由他人引導或藉由導航地圖而到過甲地,跟由自己依循地圖摸索而到達甲地,兩者是表面相似實不同,雖然都是親身到過甲地者但前者若没有他人引導或導航可能就回不去了,而且對甲地也不是那麼熟悉,換個方位或角度就認不出來了。換句話說就是雖曾因他人指導或依循經典而「開悟」,但因「悟見」不够堅固,只能在特定或靜態的情境中才能認明,一旦處在日常生活的苦樂得失中就忘失了,所以就連「污染」了也無法覺知。

 

而比「悟見堅固」更基礎、更重要的則是「善根具足」,一般會入佛門修行的人大多自認自己的「善根」是可以的,但實際上人們的貪瞋是十分隱晦、深沉的,當行者在願意修行時是可以很有「善根」,而在「自以為是,得少為足」時卻又有截然不同的貪瞋。所以佛門有「為非器眾生說甚深法是菩蕯謬」的警語,而禪門更是以「入主出奴」為戒。事實上在原始佛法,世尊一般都是先教行者修「端正法」,「端正法」尙未具足之前並不傳授「正法要」,縱然如與世尊因緣深厚的給孤獨長者都是因舍利弗尊者來探病時才聽聞出世間的「正法要」。

 

再者,若行者的「善根」不足,在實踐「正法要」時又如何能面對自我的價值觀的反撲呢?又,不願「離欲」的行者怎麼可能具足善根呢?善根不足,當擔不能擔,當捨不能捨,德行必然有虧又如何能「承擔此事」呢?事實上德行不足,自然會「污染」。因德行不足,自我意識的價值觀就會一直深深的影響及干擾行者的身口意行為而引生的貪瞋,那悟見又怎麼可能堅固呢?所以「善根不足」的行者就只能紙上談兵的說禪論道,而無法「以身試法」的印証「本地風光」的意涵。換句話說德行不足,善根就不足;善根不足,悟見就不可能會堅固,縱使有過「開悟」的體驗也會成為美好的回憶或僅是知見上的悟道而無法成為一種堅固的意識形態。

 

又,在實修上必然是要「善根具足、悟見堅固」才能成就與「本地風光」相應隨順所緣的覺知力,也就是「若得禪定,空自顯現」中的禪定,原因是善根、德行不足就會由貪瞋引生散亂,那覺知力又怎麼會具足呢?没錯,隨順所緣的覺知力是要的當下就有,但隨即就會忘失了。那為何會忘失呢?除了訓練及熟悉度不足外,最大的因素是有太多貪欲的干擾。再者,没有禪定力的「慧」就起不了作用,具足隨順的覺知力是一回事,而隨順的覺知力能否具足住又是另外一回事,若無法達到覺知力具足住,又如何能真正的成就「本地風光定」呢?

 

而所謂禪修「保任」的實質就是在堅固悟見,培養隨順所緣的覺知力。「長養聖胎」則是在使隨順所緣覺知力具足住,二者是有前後次第的關連不能混為一談,一旦隨順所緣覺知力具足住,那「空」(本地風光」就自爾顯現了。而「任運浮沉」是指行者是否能在日常生活的順境中(浮)及逆境中(沉)一樣都能「保任」安住於「本地風光」的悟見中,但若行者的善根不足,不能當擔即當,當捨即捨,順境自然貪愛,逆境則起瞋,那就根本談不上「任運」何來「悟見堅固」呢?

 

其實禪修要成就的因緣條件不少,其中的關卡、陷阱也不少,在此僅能略說一二提供法友參考。據說達摩祖師面對二祖慧可的求法時曾質問慧可:「諸佛至高無上的妙理,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方能契達。豈是小德小智、輕易散漫之心,就能了達甚深教法?」。其實禪修的行者也皆可反躬自問:像自己這般的德行、智慧能承受得起諸佛至高無上的妙理嗎?

 

以上是安平禪修心得分享,提供法友參考。2022/10/2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