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關開法眼、法眼淨、見道、開悟、証悟與証果、解脱之間的差異

 

法友來函表示:請教師兄,能否說明有關所謂的開法眼、法眼淨、見道、開悟、証悟與証果、解脱之間的差異究竟是什麽?因為我一直弄不清楚,感覺好像都一樣又好像應該有所差異才對!對此一直深感很困惑。感恩,謝謝!

 

法友吉祥,有關法友所提開法眼、法眼淨、見道、開悟、証悟與証果、解脱的意涵與差異是很複雜很難界定的問題,原因是這些詞彙的意涵是源自南北傳佛法不同宗派、不同修法的次第所界定的,但因弘傳流佈而混雜不清所以很難區分與說明,其中又渉及退不退轉的問題所以自古以來就常令行者困擾不已。安平也曾陷於其中而和法友一樣感到困惑,又因其意涵涉及各宗派的法義與修法,很不容易說明,因此僅能簡要的提供安平個人的經驗與見解供友參考。請見諒!

 

如上述有關見道、開悟、解脱的詮釋會因佛教各宗派的立論與修法不同而有各種詮䆁與界定,但仍可概括性的分為南北傳佛法二大類,南傳佛法以原始佛法的見道、修道與解脱來說明,而北傳佛法則以禪宗為代表來說明中後期佛法的開悟、修証與証悟,這樣的對比與說明較容易瞭解其中不同的內涵與差異。

 

首先說明原始佛法的開法眼、見道、修道與解脱的意涵,由於原始佛法的核心慧學是苦集滅道四聖諦,所以原始佛法的「開法眼」是指行者能現量觀察到苦的集起與還滅的過程,而「見道」則是更進一步不但能現觀苦集滅道四聖諦的過程更是確定苦不但是可滅除的,而且對滅苦的方法也就是「道」的內涵與修法也是清楚瞭解而不再有任何的疑慮,此時才能稱為「見道」。接著就是如實依法的「修道」先斷瞋再除貪斷五下分結即得心解脱,而「心解脱」就是指行者已有能力處於無苦的滅境了,再深入修道就能消除掉舉結;斷除自我存在的慢結;破除無明得「慧解脱」,至於所謂的証初、二、三、四果只是修道進境每個階段的界定而已。

 

而有關原始佛法的解脱有二個意涵,一是現量斷除苦的束縛與苦的再生,二是斷除執取的慣性因而止息生命輪迴再生的動力,身壞命終後不會再受生,也就是原始佛法的解脱是解脱苦與生死輪迴的束縛。所以原始佛法修行的極至就是無學位的阿羅漢了,同時也因原始佛法的見道、修道、証果解脱的過程都是當下現量可驗証的因此也稱為之「証道」。

 

以上是原始佛法對開法眼、見道、修道與解脱的意涵,由於其見道修証的過程都是由六入觸受觀察體驗起修的,所以是相當重視當下現量如實見、如實知的親証,因此對原始佛法的行者而言見道、修道的過程都是依法的次第來修証,只有進道上昇快慢的差異而沒有退不退轉的問題,但其中當然也會有得少為是自以為是的行者乃至自欺欺人的妄語者才會退轉的問題。

 

接著說明禪宗的開悟、証悟與証果,因中、後期佛法的修証的途徑大都是依經論先有「答案」然後再想方設法的趣入,也就是先依經論而有「本來面目」、「真如」、「佛性」、「真常」、「唯識」、「性空」‥‥等等「實相」、「無生」的見地,然後依道心與禪定力趣入「涅槃境」即無苦的滅境中體驗與認明,接著就是安住於「涅槃境」的修道,也就是由作意「長養聖胎」的保任,直到能定慧等持無作意的安住。其修証過程的關鍵首要就是依經論或傅承心法對「實相」或「涅槃境」的見地有具足的體驗與確認,接著才有辦法保任,而此「認明」一般就稱之為「開悟」。在此要說明的是雖然各宗派對「實相」或「涅槃境」的名稱與定義有各自的界定,保任的著重點也各自不同,但其在實質上的意涵就是無苦的滅境。

 

同時,由於行者的「開悟」只是依經論或宗派傳承心法或受師長指導而體驗、認明「涅槃境」,也就所謂的「知滅」,並不是自行摸索發現的,所以會有退轉的問題。這就如同依導航或地圖乃至他人的引導而到達目的地,雖然也曾體驗認明「目的地」但一旦沒有導航或地圖或他人的引導時自己可能就回不去,因而稱之為退轉。所以行者必須再深入摸索向滅的方法,才有辦法回到「滅境」進行保任的修道。

 

當然也有行者能憑經論及自身強烈的道心摸索趣入體驗認明「涅槃境」,所以退轉的情形與因素就會不同,一般都是「退念不退見」,其中的關鍵是「道心」。因強烈的道心其本質仍是行者主觀的意願也就是這樣的道心是依靠強烈的意志所驅動的,行者是處於一種作意的狀態,所以一旦時空條件變動時就會有疲態的忘失而降低趣入「涅槃境」的動力,因此就無法時時「安住」而退轉。

 

而有關「長養聖胎」保任的修道方式各宗派也不同,有的強調見地的深化,也有重視禪定的修持,就如臨濟宗與曹洞宗的分别,當然也有兩者輾轉深化的,但一般都會導向「道心」的強化。所以在禪宗真正的「開悟」是指行者必須知滅、知向滅的方法同時也要具足向滅的動力(即離欲的動力)不退轉才時能稱之為得「法眼浄」。也就是真正的「開悟」是要得「法眼淨」才稱得上,而不是如上述一時觸受「體悟」的認明,此時行者才能真正的步入「長養聖胎」保任的修道。所以要修真正「長養聖胎」的保任並不是依靠單一的見地或禪定力或道心就有辦法修持的,否則時日一久就會因作意身心勞損的疲累而退轉。

 

再者,是對已得法眼淨開悟的行者而言保任的修道並非就此就能一帆風順的由作意的安忍轉化到無作意的証得「相實」、「無生」或「涅槃」,原因是北傳佛法所依憑的「見地」仍是擷取原始佛法的成果而哲理化的經論,雖然經過行者努力具體化的還原為對當下滅境的體悟,但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修持上多少都需要一點作意才能安住於「相實」、「無生」或「涅槃」的滅境,很難完全無作意的「法爾如是」。所以自古以來的禪師多數都是經過數年乃至十數年的努力方得穎脱,包括已開悟的六祖慧能大師都尚需要隱身獵人隊裡經十餘年的保任温養才出世弘法。

 

所以《禪家龜鑑》一再提醒行者:「道如大海轉入轉深,慎勿得小為足。悟後若不見人,則醍醐上味翻成毒藥。」,因「悟後起修」才是修証的功力真正的顯現,其原因就是「「知其然」只能自保,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達到法爾如是的「明」,也才能具足的弘法的能力。也因為從一般性認明的體悟到得法眼淨的開悟再到法爾如是的証悟,對行者而言是同一件事不同層次的體驗與行持,所以才會有小悟、大悟數十次乃至決定的大徹大悟及退不退轉等現象的產生。

 

那什麽是無作意「法爾如是」的証悟?佛法的術語也就是「明觸覺生」,是定慧等持的阿鞞跋致,是不退轉的「正定」。這樣解釋好像很深奧,其實很平實,就如同不會用手去碰觸大火,走路看到坑洞會閃避一樣的法爾自然,也就是不再會有無明的身口意行為引生苦,也無需作意的「安住」了,也就是徹底解脱無明行為的束縛了。

 

因北傳佛法的解脱是指解脱無明行為的束縛,當然也不會有苦的輪迴。又,北傳佛法的菩薩道是以「願力」取代慣性執取的動力所以也沒有生死輪迴的問題,只有載兆累劫的菩薩行以至「成佛」。再者,原始佛法的「佛」是指無師自通又能成立僧團弘法的覺悟者,所以歴史上的「佛」就只有䆁迦牟尼一位,而北傳大乘的「佛」是指無量十方三世覺行圓滿的菩薩行者,兩者的意涵是大不相同。

 

從上述原始佛法及北傳禪宗不同的修証過程就能比對瞭解開法眼、法眼淨、見道、開悟、証悟與証果的意涵與其之間的差異,而且南北傳佛法對解脱的目的與「成佛」的定義也不同。而且這只是大致上的分類,有關而各宗派佛法修証的層次與名稱的界定細節上更是有各自不同的作用,所以不同宗派修証的位階與界定是不應輕易混雜融通以免造成修証之道的混亂與障礙。

 

以上簡覆與說明是安平個人的體驗與認知,提供法友參考。安平2022/1/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