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略談善導大師念佛法門中被忽視的懺悔及空觀思想

 

源於與法友談論善導大師所倡導浄土法門中的稱名念佛其實是含攝著懺悔及空觀思想,可惜被一廂情願的淨土行者導引成只要稱名念佛就能平生業成往生淨土,而且將佛號的功能不斷地擴張,致使各種疑慮問題層出不窮,這已是安平十餘年前的看法,當時就曾斷言「只要稱名就能往生的念佛」是不會興也不會倒(台語)。

 

時至今日,果然淨土宗的念佛法門在表面上因修持簡易是呈現興旺,但在實質上卻没能決解信眾現量身心苦悶的問題,又因信眾也已長時期的念佛了,不但没「妙好人」的出現,反而是對念佛法門生出各種信仰上的疑慮,最終就只能以同温層取暖的方式維持向心力。同時也因不當的詮釋,不但偏離了善導大師引導凡夫眾生依念佛願生現世身心安樂的本懷,更導致原本能令凡夫現世離苦得樂的淨土念佛法門失去原有光輝燦爛的色彩。但因法友一再要求安平談談善導大師念佛法門中被忽視的懺悔及空觀思想內容究竟為何?因此撰文回覆。

 

首先要瞭解,不論是曇鸞、道綽或善導大師都曾是四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的高手人物。尤其是曇鸞大師曾沉浸於空觀思也近四十年,但因後世淨土行者只重視曇鸞依自力與他力判釋對龍樹菩蕯所說「難行道」與「易行道」的差異,而忽視其所詮釋的淨土法門中的空觀思想。其實曇鸞大師認為「聲」中是帶有「念」的功能,因而以「十聲」轉化對凡夫而言較難「心心相次」的「十念」,並認為能成就「十念相續」就能証入空性的「實相」,所以「聲聲相次」也能証入。更以空觀的「因緣義」、「假名生」的無生之生來詮釋淨土法門的「立相往生」,又說安樂淨土是從無緣大悲生,也就是在說極樂淨土即是由空性的大悲所緣生。淨土行者若不存偏見就能瞭解曇鸞大師是處處以空觀的思想在詮釋世親菩薩的《往生論》,其倡導易行道的目的也是為使凡夫能以信佛因緣、依佛願力的淨土法門趣入現世安樂的淨土(即大乘正定之聚畢竟不退,即阿毗跋致之義)。如下品眾生「不知法性無生,但以稱佛名力,作往生意,願生彼土。彼土是無生界,見生之火,自然而滅。」

 

而道綽大師年輕時就研習《般若經》並曾二十餘次開演《涅槃經》,更因道綽是曾經歷北周武帝滅佛的世代,處在戰亂不定、生存不易的年代所以引用末法時期的思想及懺悔修福結合稱名念佛來詮釋淨土法門。道綽認為末法時代眾生須以信佛、念佛、願生極樂的途徑方能得度而有聖道門與淨土門的判釋,而且認為唯有真誠的懺悔才能使念佛願生極樂之心真切,也唯有願生心真切才能現世安樂命終往生極樂淨土,並再次引用曇鸞的三在義(在心、在緣、在決定)來詮釋「十念相續」的稱名念佛即能得生淨土不在時節久近多少,又以「彼淨土,乃是阿彌陀如來清淨本願無生之生;而言生者,得生者之情耳。」來詮釋「往生」。

 

善導大師則承襲曇鸞及道綽的思想脈絡自行將經典中持名念佛(憶佛)的「十念」改為口稱的「十聲」是有其甚深的意涵,即是為廣大的凡夫眾生打通一條透過信仰得以現世安樂命終往生極樂的道路。其實歷代的祖師多少都有此信念,據日本學者的研究就曾指出鳩摩羅什在翻譯龍樹菩薩的《十住毘婆沙論》時,就自行加筆將「執持名號」譯為「稱名」。善導大師不但將「十念」改為「十聲」而且判定九品往生都是凡夫,也就是《佛說觀無量夀經》是為凡夫所說而非為聖人,且極樂浄土是佛的報土一切善惡凡夫都是乘阿彌陀佛的願力為增上緣才得以往生,也就是善導大師的念佛法門是以凡夫立教的詮釋。。

 

再者,雖然証入空性是修學佛法的通途,但對無聞凡夫而言其難度極高幾近不太可能,而且凡夫又有「常樂我淨」的需求,這也是龍樹菩薩所言「特為怯弱下劣非是大人志幹之說」方便信仰而開展信佛念佛法門的「易行道」的本意。但龍樹菩薩所說「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的易行道仍是指現世不退轉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意。也就是龍樹所說「至阿惟越致地」的易行道是指此身依信佛、念佛的方便而達到現世即入空性的正定不退轉之意,而善導大師所倡導的稱名念佛目的也為是導引凡夫眾生依願生極樂的信仰現世趣入空性得安樂。。

 

在實質上信仰彌陀本願救度趣入正定的核心是在「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因能「至心信樂、欲生我國」才能捨離執取皈命彌陀,凡夫願捨離執取皈命彌陀才能成就「正定聚」也就是現世安樂之。但凡夫的眾生要生起真切「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的願生心要有二項決定深信: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没常流輪,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所以善導大師要眾生常行懺悔、信佛必然的救度,然而凡夫的本性是心猿意馬變化無常,因此更要以「稱名念佛」來攝受凡夫的心念成就真實的願生心,則現世必得安樂,命終往生極樂淨土。

 

換句話說,善導大師的淨土念佛法門,就是以「指方之相、願生必生」彌陀必然救度的信仰導引凡夫眾生「常樂我淨」的需求,以懺悔修福、稱名念佛攝受凡夫的願生心,而願生心就是往生趣入「至阿惟越致地」必要條件,所以才說「即入正定」、「平生業成」。且所謂的「往生淨土」實質上就是皈依不可議思的法界,而阿彌陀佛就是不可議思的法界的表徵。這樣的淨土念佛法門才會暗合世尊現量滅苦的本懷,是初、中、後皆善適應無聞凡夫的根性,以信仰式的佛法導引凡夫在不自覺中趣入無苦涅槃界善巧殊勝的法門。

 

以上是善導大師淨土念佛法門的大意,這表面是以「指方立相」的淨土信仰攝受凡夫眾生「常樂我淨」的需求,但其中卻隱含著不為人知的空觀思想。例如善導大師所詮釋「極樂無為涅槃界」就是說往生極樂就等同証入空性的涅槃界,而「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就是以念念不捨稱名念佛的信仰攝受趣入空性的行持(正定之業)。而能否成就的關鍵就在凡夫眾生念念不捨的稱名念佛能否具足三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能具足三心就必然成就真實的願生心,而成就真實的願生心就會因彌陀必然救度的信仰捨離娑婆的執取令凡夫在不自覺中証入空性,令凡夫現世即得安樂,這也是安平讚嘆念佛淨土法門不是「死人的佛教」而是「偉大的宗派」的原因。

 

需補充說明的是善導大師以「十聲」的稱名念佛取代「十念」心心相續的願生心仍是有「憶念願生」的內涵而非僅是口稱而已。原因是信仰彌陀本願救度趣入正定的核心是在「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而稱名憶念就是為取代對凡夫而言較難做到的「念念相續」而成就現量真實的願生心。又,對凡夫而言能時時懺悔對念佛生起願生心是有決定性的影響,所以善導大師才會在《觀經四帖疏》外另著寫《法事讚》、《觀念法門》、《往生禮讚》、《般舟讚》文中處處力勸眾生要時時懺悔並發願往生。

 

其中《法事讚》、《般舟讚》的正式名稱是《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讚(卷上)》、《安樂行道轉經願往生淨土法事讚(卷下)》及《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讚》,並在偈頌經文中不斷地引導信眾作聲唱念「願往生」、「無量樂」、「往生樂」、「懺悔已,至心歸命禮阿彌陀佛」及「敬白一切往生知識等:大須慚愧!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在《往生禮讚》中更以懺悔分上、中、下三品,上品懺悔者,身體毛孔、眼中出血;中品懺悔者,遍身熱汗、毛孔眼中血流;下品懺悔者,遍身微熱、眼中流淚。又說雖不能流淚、流血,但能真心徹到者即與上同。

 

又在《觀經四帖疏》中以黑、白、黃三雲障日比喻眾生三種罪障當沐浴清淨、著淨衣向諸佛及一切賢聖發露懺悔,更表示「唯須勤心懺悔,日夜三時六時等,但億得即懺者,最是上根上行人也。」也就是要無時無刻行懺悔滅罪,其實善導大師的意思就是要眾生覺苦知過「懺悔已、至心歸命阿彌陀佛」。雖然稱名念佛也含有懺悔、願生、歸命的意念,但在稱名念佛時仍應知苦、知過作意懺悔才能至心歸命、願生極樂,並不是機械式的作聲念佛就會有懺悔、願生的功效,也不是如現代淨土行者所宣稱的以「名號」涵蓋一切修持。否則善導大師就不用另寫《法事讚》等著作令信眾高和云:「懺悔已,至心歸命阿彌陀佛」、「願往生」、「無量樂」、「往生樂」來做轉經行道的修持了。

 

以上略說善導大師的念佛法門中被忽視懺悔及空觀思想,提供念佛的法友参考。安平2022/9/11

 

註:「妙好人」,源自唐善導《觀無量壽經疏》所謂「念佛者為人中之分陀利華」。分陀利華是一種稀有之白色蓮花,比喻念佛人為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勝人之意。

 

在日本,此語指稱淨土法門在家信眾或專修念佛的行者。因自覺愚惡,及絕對皈依彌陀的信仰,對環境有強烈的適應性,能以不幸、災難等為逆增上緣,又能有豁達無礙的心境,為世人所敬重。其中,較著名者有贊岐的莊松、因幡的源左、石見的善太郎及淺原才市等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