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念佛人的本分

 

法友來函問:老師!念佛人能夠功夫成片或一心不亂,必然是下過一番功夫方能達成吧!令弟子感到納悶的是他們這麼用心精進念佛為何未能具足真信切願?那念佛的動機和發心又是什麼? 精進念佛者尚且未能有真信切願,但法師們似乎大都是教導念佛就能往生極樂,認為淨土念佛法門是易行道,但若是要具足真實的願生心應該就不是易行道了,敬請為弟子破疑解惑好嗎?弟子個人認為「情執」莫名的愛戀與執取真的是會障礙往生的。感恩您!

 

法友吉祥,在說明為何人們能精勤念佛卻未必具足願生心,而淨土念佛法門是易行道,但若是要具足真實的願生心才能往生應該就不是易行道了的問題前。應先檢視自己為何會有這樣的問題與質疑?是因悲心深切,還是為破疑?又或僅是要突顯自己的理念與認知?為符合滿足自我的價值觀?其中是否有逾越念佛人的本分呢?

 

什麼是念佛人的本分?念佛人的本分就是確信自己只個是罪惡生死的凡夫,乘佛願力方得往生。誠如善導大師所言: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換句話說,念佛人只知道自己是個愚惡的凡夫,信佛必然的救度所以願生極樂,又因願生必生捨離娑婆的執取而現世得樂。因此,若有所言說也只是分享自己願生得樂的經驗而已,此外又有何能力論斷什麼呢?

 

再回到法友的提問,其實若念佛人能謹守本分就不會有上述的疑問,因為我們都是被救的凡夫而已。而「念佛」最單純原始的動機當然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但在實際上人們念佛的目的與動機卻是各有不同的,所以自古以來對念佛法門就有不同的詮釋與功用。對此,有願生心的念佛人基本上必然都是會持尊重的態度並不會也無能力評論。換句話更直白的話來說,淨土念佛法門的核心是阿彌陀佛的誓願與救度也就是單純願生者必蒙佛救度的信仰,至於歷代各浄土流派的各種詮釋,包括龍樹、世親菩薩也都只是「依經文」而做出符合個人見解的詮釋與解說而已。

 

所以念佛人應謹守本分,僅能就因願生必生的信仰念佛而現世得樂的事實分享經驗與說明而已,不應也没有能力以佛的代言人去論斷有關歷代各淨土流派祖師對念佛所做的詮釋何者是正確的。念佛人只要尊崇自己的信仰即可,至於他人念佛的動機、方法、功效與詮釋如何,也都應該予於尊重與祝福。這是安平念佛的心得,提供法友参考。

 

而有關「易行道」的釐清是需要的,因為還原龍樹菩薩易行品本意是有助於淨土行者發起現世得樂的願生心。首先,龍樹的易行品一開始的問答就已表明「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幹之說。」、「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也就是所謂的「易行道」是特為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幹之說,並不是行者修証至阿惟越致地的常道。換句話說,易行道的信佛、憶佛、稱佛名號只是為怯弱下劣者所開展的方便法而已。

 

接著又說:「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者。」也就是要疾至阿惟越致地者可有勤行精進修証的;也有以信為方便的,難易也有如陸道、水道之分。也就是法門雖有難易但目標都是為達「阿惟越致地」(阿惟越致地就是不退轉之意),換句話說若修証的難行或信方便的易行不是以達到「阿惟越致地」為前提的話,那還談什麼難行或易行呢?

 

同樣念佛的動機與目的若不是為以滅苦為前提而「願生極樂」的話,那還談什麼難行或易行呢?而所謂的「易行道」其本質就是信佛、乘佛願力而非靠自行精勤修証,所以念佛願生的本身就已是乘佛願力的易行道了,那裡還有在分「念佛」才是易行,而「願生」就不是易行。

 

再者,龍樹菩薩所說的「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指現世不退轉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意。換句話說,龍樹所說「至阿惟越致地」的易行道是指依信佛、念佛的方便而達到現世不退轉之意而非死後往生極樂世界。

 

而且龍樹所說執持稱名號的易行不但是指阿彌陀佛更是指十方諸佛及諸大菩薩,雖特舉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並以32偈讚揚阿彌陀佛無量功德,但那也只是標舉阿彌陀佛代表十方諸佛之功德而已。如易行品中亦標示「東方善德佛,其佛本願力故,若有他方眾生,於先佛所種諸善根,是佛但以光明觸身,即得無生法忍。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佛名能信受者,即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上是龍樹易行道的本意,但後來淨土宗的各代祖師每每將「易行品」做進一步加以詮釋而逐漸形成淨土宗派獨尊名號的詮釋與論述,雖然開創了淨土念佛法門成為偉大的宗派同時造就了無數安樂的淨土行者,但也由於歴代法師不斷將「名號」的功能無止限的擴張、詮釋而埋下淨土宗理論基礎崩壞的因素。

 

例如曇鸞大師首在《往生論註》說道:「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這樣的詮釋已不同於龍樹菩薩在此土今身便能得至阿惟越致的二道說。曇鸞大師認為在此土得不退轉是難行道,而求生淨土為易行道,並且將龍樹菩薩稱念十方佛名號的易行道,轉為專念阿彌陀佛名號。

 

道綽法師再依曇鸞的見解,在《安樂集》中將於娑婆世界憑藉自力,斷惑證理,入聖得果的修証歸於難行道稱為「聖道門」,而將稱念名號,乘佛本願,往生淨土再入聖法得佛果的易行道歸於為「淨土門」。又强化末法時期與機法相應的思想將淨土法門與其他法門的區別,更加深化淨土他力的殊勝而捨聖道歸淨土。

 

善導大師則又於淨土法門中更進一步的將《觀經》的十三觀之定善及三福九品之散善,即所謂「定散二門」歸於「要門」,而將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訂為「弘願」,其結論是「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捨要門歸弘願奠定稱名念佛才是往生成佛的正途。而日本淨土宗的法然上人雖說是偏依善導的詮釋但卻屏棄善導大師其他的論述,不但擱聖道門、選淨土門,拋諸雜行、選歸正行,並將正定之業推衍到唯稱念佛名的結論,不但完全強化「名號」的功能而且奠立淨土宗的宗旨為「往生之業,念佛為本」的論述。

 

而法然之後的中外淨土各宗派的法師又不斷的擴大「名號」的功能,幾成無所不能的萬靈丹。至此,「名號」的功能早已越過龍樹易行品「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也就是現世滅苦本意的界限,更逾越淨土念佛法門乃是屬於佛法現世滅苦的法門之一而近於萬能的神道信仰了。所以在淨土念佛法門普傳的同時也埋下淨土念佛的理論與思想必將由盛而衰,漸漸呈現與事實現象不協調、不相符合的矛盾與衝突。對此現象,只要不是同温層相互取暖的念佛人稍作留意就可驗証這是實際的事實。

 

又,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中的「十念」據現代中外學者依中英文、梵文的考証早已証實其本意是「欲生佛國的心念十次」,而不是「稱佛名號十聲」。所以淨土念佛的核心是「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的願生心,而稱名念佛是攝受「願生心」的行持,因為沒有念佛的行持將難有實質的願生心,而且有實質卻没有行持則實質會軟弱。

 

那麼究竟能不能單憑「稱名念佛」往生呢?平心而言:我不知道!而且我從來不曾說過念佛不能往生的言語,因我也只是個被救的人怎麽有能力評斷呢。但安平能確定有願生心的念佛人是能現世即得安樂,這是可現量驗証的。

 

最後回應法友所問:念佛人能功夫成片或一心不亂,用心精進念佛為何未能具足真信切願?他們念佛的動機和發心又是什麼?其實答案很簡單,因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或用心精進念佛與願生心是兩回事,因前者只是屬於意志力也就是定力所攝而其動機和發心可以是真善美也可以是貪瞋癡。但願生心則是需要人生價值觀的大翻轉兩者是大不相同。以上回覆,提供法友參考。安平2021/3/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