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何稱名念佛才能攝受具足真實的願生心呢?

 

曾有許多法友來函希望安平能説明如何稱名念佛才能具足真實的願生心?對此,安平一向是提醒淨土行者念佛要與日常的身心結合,佛號一出往生已定就應該放下世俗的執取、留戀,一心皈依極樂浄土。時時如此自會具足真實的願生心,甚少談及其中身心實質的變化,因為行者若有如實念佛願生的行持,就必然會有體驗,否則說明也只是說明而已。但安平已允諾法友專文回應,因此畫蛇添足的做些說明。

 

自古以來淨土法門各流派對如何稱名念佛才能往生淨土本就依各自對經論的詮釋而有各自的主張,有主張要行勤一生多念,有强調有信心的一念即可,也有强調專心專念,更有求積聚功德、信願行都要具足,當然也有但念無常、念死、念罪、念出離艱難,具足福德資糧乃至禪淨雙修‥‥等等。至於實踐的方法有唱誦的、持念珠數數、有高聲念或低聲念乃至默念,有一次念十聲的,也有盡一口氣念的各種主張、方便都有。對此,安平一向都尊重,但仍強調無論如何稱念名號重㸃都應是如何具足真實的願生心,因為能具足真實的願生心現世就能依阿彌陀佛無條件必然救度往生極樂「願生必生」的信仰捨離娑婆,現世即得安樂。

 

曾有很多法友來函表示自己縱然長期精進的念佛,但似乎很難具足真實的願生心,實在弄不清楚為何會如此?所以希望安平能談談如何念佛才能做到相續念佛,願生心真切?其實對大多數淨土行者而言都有著同樣類似的困惑,也疑惑為何自己明明每日都已很精勤的念佛為何煩惱還是這麼多?雖然也認同就是正因為自己是生死罪惡的凡夫有煩惱是必然的,所以是阿彌陀佛救度當機者的論述。但心中的疑慮總是揮之不去,總覺得自己的願生心是很脆弱,須一直借由淨土經論來說服自己才能略為安心的念佛,而且也有一種需要同溫層取暖經不起考驗的挫折感。對此,安平很能體會,也很瞭解念佛者心中的矛盾與困惑。

 

其實要談如何念佛?就必然會涉及淨土宗的詮釋與各流派的論述,如前述各種主張、各種方便都有,但現世的成效似乎都不大,只能在人死後大作文章談些往生感應的事蹟來強化信眾的信心。原因是無論行者如何的信受彌陀無條件必然的救度勤於稱名念佛求生淨土,但「信仰」畢竟只是「信仰」並非現量的體驗,而往生的感應又因人而異。所以有任何風吹草動「信念」就會動搖,乃至全面性的崩解。而淨土宗的各種詮釋與流派的多元也常會有令人不知所措的困惑。

 

而安平一向著重念佛人要具足真實的願生心,依阿彌陀佛無條件必然救度往生極樂的信仰,捨離娑婆,現世即得安樂,這是人人皆可現量檢驗的,是事實現象的描述而非安平的個人的主張與詮釋。換句話說,對淨土行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信受彌陀無條件的必然的救度然後具足真實的願生心,這樣就已「平生業成」了。至於「如何往生淨土?」或「往生後又如何?」則全是阿彌陀佛的事,一點都用不著操心。

 

那究竟要如何稱名念佛才能攝受具足真實的願生心呢?此事說容易,真的很容易也成就了許多「妙好人」。但說難,是曾難倒了古今無數的念佛人。其中的關鍵就在淨土經典中所宣說的「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但一般淨宗流派所關注焦點都在「乃至十念」的詮釋上,不是強調「信」,就是強調「名號」救度的功能而忽略了對行者而言重要的是要有「樂」。因為人唯有體驗實際上的「樂」,才會使「信」堅固乃至具足真實的願生心,也唯有有「至心信樂」的覺受才會真的生起「欲生我國」的「意志」而不只是「念想」。

 

人們為何要念佛?為何要信仰對自己而言什麽都不知道的「阿彌陀佛」呢?因為要往生淨土。那為何要往生?因為有苦要滅苦而自己卻做不到,所以才會皈信「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祈望能離苦得樂。但問題是現世若没有因「信」而得「樂」的經驗,信仰是不可能堅定的。強作意也没用,因為人的信仰必然要有實質上身心的經驗做基礎,才會對信仰的內容有真切的信願,否則信仰憑什麼會堅定呢?

 

為什麼一定要有「樂」才能使信心堅固呢?知苦願離苦難到不行嗎?這就須由修証道的原理來說明,因一般而言修行都強調要知苦才會有出離心,但這只是對初機的說法而已。真正要有出離心(意志)不但是要知苦,更要能知苦集及苦滅才會有真正的出離心。因為雖然知苦就會有離苦的意願,但行者若不知苦集的原因並確定苦是可以消除的,那麽人就不會也不敢全心致力於滅苦之道的修持捨離欲貪,也就是會因懼怕兩頭落空所以没有辦法形成真正出離的「意志」。而且在生起出離心的過程中必須要伴隨有喜樂與輕安的體驗才會使出離心堅固,這也是為何七覺支中有喜覺支與猗息覺支的原因,因為人的經驗畢竟是由五蘊感官的感受而得,有實際得「樂」的體驗才會堅定修行「知見」的正確性。

 

同樣,念佛人在知苦願離苦而求生淨土念佛的過程中也必然要實際得「樂」的經驗才會使人對阿彌陀佛的信仰堅定,否則只靠聞思或強作意的信仰與意願是經不起風吹草動的挫折與考驗的。

 

其實依淨土經典所述十方眾生「欲生我國」的願生心才是阿彌陀佛必然救度往生的正因緣,但也唯有能「至心信樂」才會生起「欲生我國」的意志,因有「至心信樂」經驗所形成「欲生我國」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才是真實堅定的願生心,而這種願生的意志與信仰才能讓人承受世間一切的苦難並漸次具足各種真善美的德行,非是僅有願生的意願與念想所能比擬的。

 

但是「信」有信的因緣,「樂」也要有「樂」的因緣,並不是多聞思或強作意乃至多念佛就會「至心信樂」的。而會「至心信樂」的關鍵因緣就在行者稱名念佛時要常憶念「願生必生」的信仰,因為憶念「願生必生」的信仰有二種作用會讓念佛人現量即得喜樂與輕安。

 

其一是有「願生必生」信仰在稱名憶念時就會因決定往生合乎「己意」而生喜樂。所以稱名念佛時自然會伴隨喜樂,有喜樂就會有信心,有信心就會勇於捨離娑婆而扭轉執取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而當「願生必生」的信仰成為生命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時,因執取引生的苦就會逐漸止息。二是在憶念「願生必生」的當下就能因捨離執取息苦得樂獲得身心的輕安。因苦是由執取與無常現象不符所引生的,人一旦憶念「願生必生」就會立即因「必生」而願「捨離」,而捨離的當下就會有「樂」。如此有「信」就會有「樂」;有「樂」又會強化「信」,如此輾轉影響,願生心自然就會深化真切形成念佛人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

 

但要真正進入淨土法門「願生必生」信仰的行者有二個前題,那就是善導大師所言:「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前者是機,是對眾生而言,後者是法,是對彌陀本願力而言,二者合一才會有「願生必生」的信仰。

 

一般而言,偏機則易成「念罪」主義者;偏法則易成沒有實質的空言者,唯有機法一體具真實願生心,才能平生業成,現世得樂,往生必定。在這二者未能產生決定深信、具足願生心前任何形式的修持,都是僅具淨土法門的形式或前行的道基而已,尚未能引發實質的效應。也因没有「至心信樂」也就不會有真正的「欲生我國」的意志與價值觀,也就是沒有具足真實的願生心,所以不論如何聞思或勤於念佛都不能現量令身心安樂、平生業成、往生決定。

 

也因為不知苦、不知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就不會求出離,不信自己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就不會有求阿彌陀佛救度往生極樂世界的意願。而没有阿彌陀佛無條件必然的救度「願生必生」的信仰人就不敢離欲,又或若極樂世界不是願生必生,而是要具備各種因緣條件才能往生,人就不敢捨離娑婆世間的擁有,因為會害怕兩頭落空。所以念佛人唯有知苦且信受「願生必生」才會起生真實願生心且敢於離欲,而能離欲才能現世安樂,有現世安樂的體驗才會真的對阿彌陀佛有信心,皈依阿彌陀佛。

 

其實願生心本來就是依循凡夫執取的意識,而以信受彌陀無條件的救度就能往生「願生必生」所形成的信仰,讓淨土行者在面對任何境遇、順逆、淨穢、得失,乃至生死皆是以至誠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來表達願生極樂淨土的意志。此時,有真實願生心的淨土行者就會生起三種功德,一是活在佛的世界中,所謂:「彌陀身心遍法界,進入眾生心念中;眾生常能念彌陀,彌陀眾生一體融」,皈依佛,沒有任何抗拒隨順佛的安排,自然甘願甘受,世間的任何苦難也就不成苦(煩惱) 了。二是依願生極樂必蒙救度的信仰,所以無後顧之慮,就能依捨離執取而苦滅。三是在面對緣起的世間,自覺渺小無知也無能力改變什麼,也就沒有欲令如是、不如是的衝動,只能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依佛號處於隨順因緣的心境中,「面對緣起的世間,我無言以對,唯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有「願生必生」的信仰,並經常憶念阿彌陀佛必然無條件的救度,無論自己是如何貪瞋癡重的罪惡生死凡夫只要願生,往生都是必定的,就能在稱名念佛時轉動執取的意識形態,現世即得安樂而成就真實的願生心。

 

至於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是信受阿彌陀佛無條件必然的救度的表達,更是攝受「願生心」的方便與修持。原因是相較於讀誦、觀想、禮拜、讚嘆、觀察、迴向,乃至諸善萬行等等,稱名念佛是凡夫最簡易能具足並檢視願生心的行持,願生心尚不真切的行者可透過稱名念佛而漸次具足。同時有願生心的行者,必然會稱名念佛,所以更可以一向專稱名號來檢視自己的願生心是否退轉,但目標都是在具足「欲生我國」的願生心,而不是以稱名念佛為往生的要件或方法!

 

總結是「稱名願生、必定往生、平生業成、現世安樂」。稱名念佛的當下就是在對阿彌陀佛宣示自己願生的誓願,同時憶念阿彌陀佛無條件必然的救度願生必生就能令人安樂而堅定信仰,具足真實的願生心。否則人憑什麽會皈依對自己而言什麽都不知道的「阿彌陀佛」呢?

 

以上說明就是如何稱名念佛才能攝受具足真實願生心的要領。雖然稱名念佛的主要功用是在於攝受行者的信願行以具足願生極樂之心,這樣就能現世安樂,臨終佛迎往生。但淨土法門的重心應是「皈依」而非「救贖」,若將重心擺在「救贖」,那「稱名念佛」就會成為凡夫滿足己意的工具,不但會讓人誤以為既然有阿彌陀佛的救贖,無論貪瞋是如何的深重,只要「稱名」,在臨終時就可以被救往生極樂淨土。如此,既會讓念佛人漠視自己現前的貪瞋而且一旦遭逢不幸或挫折時,其信仰就會隨之動摇乃至崩解。

 

雖然稱名念佛只是攝受「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具足真實願生心的方便,但弘揚淨土法門的流派、法師們卻經常把「稱名念佛」的功能無限的擴大成為無所不能、無所不包的萬靈丹,這實在是不必要,而且更容易引生負面的作用。因為只強調佛號的效益而不重視願生心的具足及具足願生心必然產生的德行,那麼「稱名念佛」就會偏向臨終或死後的救濟,而使淨土法門成為世人所詬病的「死人的佛教」,更容易成為世事挫敗、不順又留戀娑婆的信眾自欺的避風港。

 

其實整個淨土法門不論是稱名、觀想、禮拜、讚嘆、觀察、迴向,乃至往生其核心重點都是「皈依」而非「救贖」,又如前述「欲生我國」的願生心才是阿彌陀佛必然救度往生的正因緣,而所謂的「欲生我國」、「往生淨土」的實質意涵也就是「皈依不可思議的法界」。不但淨土法門是如此,所有大小乘、南北傳修証或信仰的佛法其終結點必然也是皈依不可思議的法界(有關皈依不可思議法界的議題有空再詳談)。

 

再者,修証道有滅苦之道的過程與次第,而淨土法門也其有滅苦的方式,兩者就如同中醫與西醫雖皆可治病但其理論與療法卻不可混同一樣。所以我個人一向不太認同將滅苦的修証與往生的信仰混雜,更不應將極樂世界、涅槃、名號、緣起空義、實相‥‥等隨意詮釋在一起,因這樣對凡夫而言只是增加困惑而已,並不能解決問題,而單純「願生必生」的信仰與指方立相的稱名念佛對無聞凡夫而言,才是最有效破疑、安心的方式。

 

綜合上述,淨土行者在稱名念佛時要經常憶念彌陀必救「願生必生」的信仰就能轉動執取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依捨離而現世安樂成就真實的願生心,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時時都要以即要臨終佛將來迎的意識來面對一切苦樂順逆。如此,就能佛號既出了無遺憾,以剩餘價值利樂有情,生龍活虎的過生活,無需掛慮「往生」一事,一切隨順彌陀安排。

 

那麼,依上述而生起的願生心會不會退轉?可說是會退,也可說不會退。會退是因凡夫心性本就反覆不定,貪戀世間的慣性與因緣仍在,一旦忘失念佛,憶念願生,執取的慣性就會再現已生起的願生心就會悄悄的退失了。而不會退是因凡夫雖有貪瞋的習性但時時念佛憶念彌陀必然的救度並已形成願生的意志與價值觀,就不再有會退轉的因緣。換句話說,行者縱使已生起真實的願生心仍應勤於一生念佛憶念彌陀必然的救度才能形成堅定不移的意志與價值觀,而且一旦有「苦」生起就表示自己當下又忘失了「願生心」,當即以「稱名念佛」來攝受「願生心」,同時也以「願生必生」來面對一切的苦難與折磨,因「必生」而安樂。以上說明,提供念佛人参考。安平2020/5/1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