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稱名念佛與願生心

 

有幾位法友來函與安平探討稱名念佛與願生心的關連,由於內容應有助於法友們釐清淨土法門的內涵,因此整理成文分享法友參考。

 

法友表示據瞭解淨土法門好像有强調往生的關鍵是念佛為本,也有信心為本,當然也有念佛並積聚福德因緣才能往生,更有主張禪淨雙修的,與大德「願生必生」的見解似有不同,能否進一步說明其中的異同?感恩。

 

安平:有關淨土法門各流派的主張與詮釋,安平一向都尊重,各自信受就好。而有關安平「願生必生」的見解是立基於安平個人對佛法修証與信仰現量滅苦的體驗所確立的,是事實現象的描述而非理論或信仰上的主張與詮釋。雖然「願生必生」的內涵是屬信仰的範疇無法討論,但能討論的是依「信仰」所產生的效應,因為依「願生必生」的信仰使人現世安樂的現象是人人可現世皆可實踐檢視其真僞的。

 

再者,無論主張往生的要件是念佛為本、信心為本或積聚福德因緣為本安平都尊重,因為「往生」是阿彌陀佛的事,安平没有能力評論。但就安平的體驗而言只要能有「願生必生」的信仰並具足真實「願生心」即可,因為這樣的念佛人現世就必得安樂。人為何要念佛?因為要往生。為何要往生?因為要滅苦。所以一旦「無苦」往不往生就已非重點了。

 

至於法友所提「禪淨雙修」其的定義與內涵為何?安平並不清楚,無法回應。但安平的修証與念佛的信仰是兩條途徑完全不同的修法,但在現量滅苦的目標與效應卻是一致的。而且就安平個人的對佛法的修習與體驗而言,兩者是殊途同歸並無矛盾之處,這就如同無論懂不懂電燈原理的人只要按開關燈就會亮,懂不懂藥理没關係只要按時服藥一樣能治病。

 

另,也有法友表示淨土宗主張只要「稱名念佛」即可往生是無任何條件的,而師兄卻強調要具足真實的願生心,那不就成為另一種往生的條件了嗎?

 

對此問題,安平的回覆是:「願生心」是構成淨土法門的前提之一,並非是往生的條件,就如同男女雙方有結婚的意願是前提,而非結婚的條件一樣。而依經典所述「十方眾生欲生我國」就是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成就極樂世界的前提,願生心不足就表示往生的意願不真切又怎麽會與淨土法門相應呢?

 

法友再問:我所瞭解的淨土法門是念佛就能往生極樂世界,而師兄似乎不太重視往生極樂世界而強調皈依不可思議的法界。我知道有所不同,但是我講不出來,師兄能簡要說明嗎?

 

安平對此的回覆:佛法的修証是現量的體驗是可驗証而信仰畢竟是信仰,所謂的「信仰」就是無法以五蘊的感官去檢驗的「現象」。換句話説,信仰的內容是無法討論的,源此,「往生極樂世界」對人類而言是歸屬信仰的內容,是無法議論的,只有信或不信的問題,而這又屬於個人的抉擇。所以安平一向都尊重淨土法門所宣稱的「念佛往生極樂世界」。

 

但安平個人是實效主義著,所重視的是現量能否滅苦?而實際上的經驗告訴我無論是修証的佛法或信仰式的佛法只要修法正確皆能有效的滅苦,但前提都是要透過修証或信仰的修持達到「無執取」才能滅苦。否則無論是走修証的佛法或信仰式的佛法皆難逃「苦的輪迴」,因為苦最直接集起的因緣並不是「無明」而是「愛結束縛」也就是由欲貪引生的「執取」。

 

至於強調皈依不可思議的法界是深感人的渺小與無知,而修行「滅苦」只是人生當為之事,而且人本就是「無苦」的,「苦」是因人們無知而自找的。再者,若無苦,輪迴或涅槃都是無意義的,所以往不往生極樂世界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又,佛法的核心思想與見地就是世尊所「發現」依此故彼的緣起法則,而緣起法則又是「法爾如是」的現象,但為何是「法爾如是」或「法爾如是」究竟是什麽呢?這就是屬於不可思議的法界。也就是因為「現象」的本質是無法再討論而只能接受。説白一點就是緣起現象的本身就是不可思議的法界。浩瀚的宇宙現象暫且不論,單就五蘊身心的運作現象就是不可思議法界的呈現,而「無苦」之後仍只是隨順「依此故彼」的因緣而已,不是嗎?

 

更進一步的說,有「我見」的執取就是違背緣起的現象,而隨順因緣就是皈依不可思議的法界的展現,所以祖師說「皈依最難也最高,唯有無我的人才會皈依」,換句話說沒有涅槃體驗 就無法真正皈依法界。實際上真正的皈依是很深而且是無我的意識形態,但基礎是源自對人類渺小與無知的體認與對法界不可思議的信仰,不過這畢竟是修証有成的結論。

 

而就一般人而言指方立相的阿彌陀佛與往生極樂世界就是較能理解與接受的,也較符合凡夫常樂我浄的需求。但實質上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都是不可思議法界的代表,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是皈依法界的表達,往生極樂世界真正的意涵則是皈依、隨順不可思議法界的安排。

 

也有法友表示自己是很難認同修証與信仰的結合,因為這本就是矛盾的現象,如何能統合呢?但從大德的論述中卻又找不到破綻?為何會如此?能否再說明清楚?謝謝!

 

安平:對法友有如此的疑惑安平很能理解,雖然依修証探究苦集與苦滅的原理本就是滅苦的正常道,但也並非人人都能相應。後期佛法依個人道基的不同與人性、時空背景的需求,將滅苦的原理融入信仰式的佛法中同樣也能達到滅苦的目的,但卻更能適應普羅大眾的根性。只是任何法門都各有其善巧方便處,也自有其障礙與門檻,所以安平一向主張各自相應就好。

 

那麽信仰式佛法是否為只是「神道設教」呢?對此,安平的看法是:人應謹守「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如實的態度,不應過度下論斷。畢竟修証的佛法也只是滅苦而已,並無法論斷滅苦之外的各種「存在」與「現象」,不是嗎?

 

再者,一處未到自然是一處未明,「信仰者」的身心狀態並非是局外人所能完全理解,就如同現見緣起的行者其身心的狀態也非一般自我意識的凡夫所能理解的一樣,這也是緣起法則的必然。

 

最後,有許多法友都曾來函表示希望安平能談談如何稱名念佛才能具足真實的願生心?對此,安平一向是提醒淨土行者念佛要與日常的身心結合,佛號一出往生已定就應該放下世俗的執取、留戀,一心皈依極樂浄土,時時如此自會具足真實的願生心。甚少談及其中身心實質的變化,因為行者若有如實念佛願生的行持,就必然會有體驗,否則說明也只是說明而已,但安平已允諾法友有空會專文回應。

 

以上,整理法友問答提供法友參考。2020/4/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