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念佛人應如何面對貪瞋

 

法友來涵問:「念佛人應如何面對貪瞋?為何她在貪瞋現形時念佛似乎不怎麼有效呢?」

 

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因一般的念佛人在面對貪瞋時大多會想以「念佛」來消除貪瞋,但有時候會有效應,有時候卻感覺無效,因而感到十分困惑?其實這是由於行者只停留在消災祈福入門的階段而沒有真正的深入體會淨土念佛法門要旨所造成的誤解。

 

因此,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瞭解並掌握「念佛法門的要旨」,但由於淨土法門在面對貪瞋和止息貪瞋的方法上與南北傳各宗派的法門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要略加說明才能明白淨土念佛法門在解決此問題的方式與殊勝之處。

 

原始佛法在面對、止息「貪瞋」的方法與態度是採取如實直接的面對,並針對「貪瞋」的因緣與起處下手,也就是在「六入觸」時,不加入「我見」,不生起「我執」斷苦緣令苦不生,再進一步化解「我見」滅苦因,止息貪瞋。若貪瞋已生則以無常觀、生滅觀、捨離觀…等來對治,令心不再眷念繫縛,就能消除已生之苦,這是最直接樸實有效的方法。

 

而北傳大乘法門則是以立基於一切法皆是緣起,如夢泡影,無實性皆不可得的「般若」來面對貪瞋,透視貪瞋的本質亦是如夢泡影般,既不敵視貪瞋也無須對治,所以《圓覺經》說「一切障礙即究竟覺」、「貪瞋即是道,淫怒亦復然」。既然一切法皆是不可得、不可執也無法執取,所以貪瞋自然消弭於無形,這是由貪瞋的本質下手釜底抽薪的修法。

 

以上,不論是原始佛法或北傳佛法的修法皆能有效的止息貪瞋,但其前提是需要聞思成熟且能理性的觀察與思惟,同時也需具足覺知力才能辦到。這對廣大且多數重感性、弱理性的佛教徒而言是很難跨越的鴻溝,那麼「淨土念佛法門」就是此類行者的另一選擇與出離之道。

 

那淨土念佛人是如何面對貪瞋、止息貪瞋的呢?答案很直接也很單純,就是如實坦然的承認自己愚痴,沒有能力調伏止息貪瞋,面對自己的貪瞋只有慚愧心又無能為力,唯是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任憑安排救度而已。

 

換句話說,念佛人是如實的坦承自己的貪瞋,而且在實際上對貪瞋也無力做任何有效的對抗。除心生慚愧外,因此更堅定:「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信受:「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發願捨離污濁的娑婆世界而求生極樂淨土,皈命阿彌陀佛,因而生起真切的願生心。同時,一旦淨土行者能生起真切的願生心時,對娑婆世界執取就會隨之減弱乃至厭離,因執取而引生的貪瞋也會因而弱化止息。

 

而「稱名念佛」的行持,能使淨土行者在信受阿彌陀佛必然的救度下願意如實的面對自己貪瞋,不論多大的貪瞋、罪惡,皆不隱瞞也不逃避,不斷在日常生活稱名念佛中潛移默化的轉動執取的意識型態。所以念佛人雖然愚痴、無能也不理性,但一樣能在現世止息貪瞋,這也是淨土法門最不可思議殊勝方便之處。至於如何救度、如何往生、往生之後又如何?一切皆隨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安排,行者只是皈命而已,這對貪瞋具足又愚痴無能的眾生是最相應又有效的法門。

 

而有關法友所提問在貪瞋現形時念佛似乎不怎麼有效?這是因為行者沒有坦然接受自己的貪瞋,只是想借由「念佛」來消除貪瞋,這在淨土法門而言是屬於「雜修」的一種,當然難有成效。原因是沒有體認「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願生心並不真切。再者是行者依然是眷戀貪愛娑婆世界,只是不喜因貪瞋而引生的苦而已,既沒有捨離,貪瞋就不會止息。這樣的「念佛」並沒有契應淨土法門的要旨,所以也就難有上述的效應了。至於「祈福消災」不但是引導淨土入門的方便,更是一心皈命阿彌陀佛必然會有的效益。以上,簡略的回覆,提供法友參考。             

安平2017/12/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