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何解決修行與生活脫節所造成的問題

 

法友來函:安平師兄吉祥,自身因為福德不足只能上網看法談修行。最近卡住了,然後看了你的文章,深受啟發,因為都講到點子上了。

 

的確能覺知了以後,反而黏著在覺知,沒有覺知時就會不安。想時時保任反而離的更遠。剛剛禪坐,工作上的對境浮現,大概習慣性以回到安般念的方式對治了約十分鐘,對治好了,下一秒浮現的想思行換個面目來更強。大概快要起坐了,覺的這樣不行,這時也才發現落入對治。來了,趕不走,那就接受它吧。之後,能觀和所觀有時聚合,有時分離。之後心感嘆到瞋心也是我的孩子,能所便分離了,觀察到那個瞋心還在,但是它不燥動了,像是孩子沉睡去了,但是很明顯的它還在那(這時正思惟也停止了)

 

想請教師兄,如此接受瞋心,以正思惟提起接受一切境的覺受,來幫助能所分離,是如您所說的隨順觀,隨順覺嗎?自己知道是對治,但一時放不下這艘船,是否能以對治時知道對治的正思惟來減輕倚賴對治法,做為過渡時期的心態。祈師兄慈悲攝受,予我指導,感恩。

 

法友並表示自己從29歲至今十餘年學過幾個法門,但法門換來換去的感想是,還是自己得不時自我審查,有時得忍痛將慣常的心態都丟棄,馬上重起爐灶。

 

安平:有關法友所的問題是實修者常會面臨的難題,其中最大的關鍵是修行與生活脫節所造成的,也就是對於如何將法要與日常生活結合不清楚而且不自覺的對「修行」預設立場,所以感到格格不入。

 

而要解決修行與生活脫節所造成的問題,有幾個修行的觀念是必須先釐清才不會錯亂。首先是修行的目的與方法和日常生活之間的關連為何?,為什麽佛法修証的核心是現觀四聖諦?又為何要修安那般那念?如何修才能與日常生活契合?修行需要運用對治法嗎?其優缺點為何?如何越超?以下是安平對此問題的回覆。

 

修行的目的當然是為止息貪瞋所引生的苦,而由貪瞋所引生的苦必然是在日常生活中歷緣對境所產生的,所以修行的核心也必然是要在日常的生活中觀察、思惟苦是如何由貪瞋引生?而貪瞋又是緣何而來?如何還滅?這就是佛法修証的核心必須現觀苦集滅道四聖諦的原因。也唯有能在日常生活中現量的觀察到貪瞋是如何生起?才能有效的降伏欲貪、斷除欲貪乃至超越欲貪,這就是要修身受心法四念住的原因,因為修四念住就是為了要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身心的變化,現觀苦的集起與還滅以達成滅苦的目的。

 

但要有效的修身受心法四念住並不容易,若沒有起碼隨順的覺知力是辦不到的,所以才要先修安那般那念。也就是在佛法中之所以要修安那般那念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入定,更不是只為借由觀呼吸來平静心念(這是附帶的效益),而是為了鍛鍊隨順所緣的覺知與觀察的能力。所以修安那般那念的要領是先由覺知單一所緣的訓練,再到隨順所緣的覺知。也就是先單一的覺知吸或呼,再來是覺知呼吸的長或短,最重要的是能再進一步覺知整個呼吸的過程及細節,是由點到線再到全面性覺知的鍛鍊。其重㸃有二,一是隨時能有覺有觀的降伏五蓋。二是能隨順所緣的覺知並觀察到身受心法的各種變化。因為有能力覺知整個呼吸的過程及細節,就有能力觀察到身心的變化與苦的集滅,思惟並實踐滅苦的方法。

 

但一般行者在修安那般那念時,不是將重心放在單一所緣的專注就是想得到覺受與入定,當然也有一直留在觀呼吸平静心念的情境中,而沒有將觀呼吸的覺察力運用到身心的變化與苦的集滅上,於是就不自覺的偏離修安那般那念的目的。

 

那為何會有上述的情形呢?除了對修安那般那念的目的不清楚外,主要的原因是不論修單一所緣的覺知或隨順所緣的覺知都會有抑制念想降伏煩惱的功效,所以就有如法友的說「會黏著在覺知,沒有覺知時就會不安。」。再者,經由觀呼吸所引生喜樂輕安的覺受對行者而言是有著莫大的吸引力,所以很自然的會黏著在觀呼吸的覺受上,還會引雜阿含803經所言「當修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身止息及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斷章取義的自我設限而不願再進道上昇,如此,修行的目的與方法就變成只在觀呼吸,歡喜沉浸在静坐中自然會與生活脫節。

 

但雜阿含803經(文長請自行查閱)的原意是先覺知息長、息短,再覺知出入息的過程,接著就要覺知各種身心的變化,如喜、樂、心念、心悦、心定等狀態更要觀察無常、斷欲、滅等才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止息、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這才是與佛法的苦集滅道四聖諦相應的修法,而不是一直停留在觀呼吸上。但,同樣若沒有具足現量觀察出入息過程的覺知力就修習四念住也不會有如實知、如實見的能力,修行就會流於概念式的推論。

 

因在靜坐中修安那般那念只是鍛鍊覺知力的方便善巧,其目的是在藉由觀察呼吸的過程與細節具足隨順所緣的覺知力,以便有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現量觀察到苦集滅道四聖諦。再者,如前述「苦」必然是在日常生活歷緣對境中所產生的,而由六入觸受引生苦的速度與變化是非常快速的,若沒有具足隨順所緣的覺知力不但觀察不到而且會導致修行與生活脫節。如此,所謂的修行就只能停留在「煩惱」生起時以觀呼吸抑止念想或以思惟修來降伏或對冶煩惱,而無法進道上昇讓「無明觸滅,明觸覺生」。

 

由上述說明,就能瞭解實修者應先藉由靜中觀呼吸的鍛鍊具足隨順所緣的覺知力才能有效的修習四念住與日常生活結合,隨時觀察身心的變化與四聖諦相應。再者,若行者先前已具備正見觀念的法要及滅苦的志向,那麽一旦具有隨順所緣覺觀的能力在覺知苦生起的當下就能斷苦因、滅苦緣讓苦止息而不需要思惟的對治法了。但在尚未具足出離心與隨順所緣覺知力時,思惟修或有覺有觀的降伏五蓋的對治法是需要的,這是因為一旦無法降伏五蓋就無修行而言了。所以要用對治法來降伏才能持續修行,而超越的方法就是勤修安那般那念具足隨順所緣的覺知力能現觀四聖諦就不需要依賴對治法了。

 

另,所謂的隨順觀,隨順覺就是指隨順所緣的覺知力,也就是隨順的選擇日常生活中六入觸受心念的變化做為覺知的對象,這也是修行時如何將正見法要與日常生活結合的關鍵所在。以上回覆,提供法友参考。2019/5/23 

 

另附三則安平造句以供參考

*禪修的核心在觀察與思惟,而攝心專注的訓練則是觀察與思惟的基礎,也唯有經由觀察與思惟所生的智慧才能幫助自己止息貪瞋。(安平造句)

 

*修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多一份覺察,再加上對緣起有正確的聞思,時日一到,自然會有消息。(安平造句)

 

*武術宗師說:「招式是死的,人是活的,練武要有成就要忘掉一切招式,該怎樣就怎樣。」。其實修行也一樣,在一切的聞思修之後,就該忘掉「佛法」回到「人」的生活,該怎樣就怎樣,這樣修行才能融入生活成為性格而不會只是附草木的精靈。(安平造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