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心多用與活在當下

 

有法友來函表示曾對女兒說:「我們常常一心二用:一面吃飯一面看電視,這樣應該就不是活在當下了!」,但女兒說:「可以在吃時聽啊!」。法友表示也曾聽法師說過「如果做得到的話,為何不能同時做呢?」。請教老師,一心真能多用嗎?如果在刷牙時突然想起某件事,這樣是否也是沒有「活在當下」呢?感恩您!

 

哈哈!一心是否能多用?這是實修上觸受與覺知的問題,很多人都是混淆不清,但這在修行上是很重要且必須釐清的,否則就很難進道上昇。對此問題,安平的回覆如下。

 

「覺知」是一般常用的說法,但其實「覺」與「知」是二件事,「覺」指是根對境合和「識」生時瞬間的「感覺」或「覺察」,而「知」就是根境識三事合和生「觸」時的「想」,有觸就有念想的知。一般所謂「一心多用」的「心」就是指當下念想的「知」。那麼,一心是否能多用呢?答案是不能。因為從實際的體驗上就能經驗到一心是不能多用的!

 

那為何多數人會覺得自己是可以同時又吃又看又聽,一邊做家事一邊想事情一心多用呢?實際上這是覺知力不足所產生的錯覺,因為以「觸」為所緣引生的覺知其切換的速度很快,讓人誤以為自己是同時在處理很多事,其實大腦的念想只能是每一次處理一事,這是由實修而得的體驗。

 

若從醫學實驗的報告來看也是相同的答案:「大腦同時做兩件事只是一種幻覺,其實是不斷從一件事轉換到另一件事。這些轉換需要一定的時間,可以通過練習縮短時間,但不可能短到任意小的數值。」另,人的反射作用大致可分為二類,一類是不經過大腦而由腦幹與脊髓直接反應,目的是縮短反應時間以達到生理自然保護的作用,如閉眼、火燙縮手等。另一類則是雖經過大腦但卻是受過訓練的反射動作,如武術動作、運動或生活習慣的反應,目的是為加強有意志行為的反應速度。

 

再者,大腦雖然一次只能處理一事,卻能同時接受多方面的訊息,不過大腦會依過去的經驗分判事務的輕重緩急再處理,例如在做事時突然聞到氣味,不一定會處理,但聞到瓦斯味就會立即反應。也就我們的覺知力是會依所緣事務的重要與否瞬間來切換的,所以會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現象,換句話說大腦對觸受的所緣並不是都處理而是有選擇性的,而且是依「自我的價值觀」來抉擇。

 

以上,是依生理現象來說明一心只能一用與觸想之間的關連。接著談觸想的覺知力與活在當下在修行上的意涵為何?這才是與滅苦有關的重點。

 

如上述大腦對觸受的所緣是會依「自我的價值觀」有選擇性的處理及反應,例如聽到有人在叫「爺爺」和聽到自己的孫子在叫「爺爺」,瞬間你就會有不同的反應。在地上看到一張紙和一張鈔票也有不同的反應。世尊也曾問弟子:為何看到外面樹上的葉子掉落,你們不會掛心?弟子回答:因為不是我的。也由於大腦不但有依「自我價值觀」做選擇性的反應模式,更會依所緣的觸受不停的轉換,而且速度非常快,若覺知力不足就無法覺察到自己的身口意行是被「操控」的,不但是個無辜的受害者,還誤認自己獨立自主是主導者。

 

再者,「覺知」是觸受時的念想,而大腦依「自我價值觀」選擇性的反應模式已是由「想」熟練深化為「行」的「思」,也就是一種不需再「想」的意志。其反應的速度更快就如運動時的反射模式,所以更難被一般的「念想」覺知。因此,依次第修練身、受、心、法四念住提升觸受時的覺知力是必須的,而「活在當下」就是覺知力提升的鍛練與呈現。

 

因為真正的「活在當下」必然是具有正念正知的一心一用,雖然所緣對象轉換的速度可以很快,但必然對所緣保有覺知力没有忘失,才稱得上「活在當下」。也如前述,除了保護及經訓練的反射動作外,若自覺能一心多用其實都只是自己覺知力不足的錯覺而已,更明白的說就是一種「散亂」。

 

或許有人會說:「我當下在想什麼是清楚的,怎麽會是散亂呢?」。其實「散亂」的意涵是指覺知與所緣的對象不一致。例如看東想西,在想西時你是知道的,但你的所緣卻是東而不是西,所以是處在「散亂」的狀態。如此,就無法在「看東」時當下覺察到貪瞋是如何生起的?

 

修証的理論上說「苦」的生起是在六入觸時加上「我見」而生「我執」與現象不符所引生的。那麼,要「滅苦」就有二個要件,一是瞭解什麽是「我見」,二是「我執」是如何生起的?但若能真正徹底的清楚什麼是「我見」就已破無明,苦就不會生起,當然也就不用修行了。所以一般所謂「修行」在實質上都是在體察「我執是如何生起?」上用功,也唯有現觀引生貪瞋的我執是如何生起才能止息貪瞋,也就是能現觀苦集滅道四聖諦才有可能再進步破我見斷無明得慧解脫。

 

那要如何現觀我執是如何生起?除了要具備用來對比的「正見」外,就是覺知力的強化與提升,因為有現量的覺知力才能像掃描機一樣,當下捕捉到「我執」的升起,而不是「賊過張弓」永遠都是慢了一步的思惟修。這也是為何修行要「活在當下」的原因之一,因為「活在當下」就是對所緣的對象保持覺知的狀態,佛法的術語稱之為「正念正知」,而有不斷深化的「正念正知」才能覺察「我執」是如何生起的?而且在實修上是要有能「活在當下」其覺知力才能跟上大腦對所緣的切換速度,才能現量覺察到大腦依「自我價值觀」選擇性的反應模式。

 

修行要「活在當下」的另一原因是因為「活在當下」就是「正定」的生活模式,行者雖尚未得「正定」,但能努力活在當下,就能處於「正念正知」的狀態下,也就能處在相對「無苦」的狀態中,也唯有先使自己處在「無苦」的狀態下才能現量觀察到引生貪瞋的我執是如何生起的?

 

另,一般所謂的「活在當下」其實是十分粗糙的,事實上都是「心念」已繞了一圈再回到原點而不自覺。以上回覆,提供法友参考。2019/5/1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