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心的慣性是執取,那要如何捨呢?

法友在安平的FB留言:心的慣性是執取,那要如何捨呢?這是一個很值得探討問題也是修証或信仰式佛法的核心問題。

首先要探究的是為何心的慣性是執取?依佛法最直接的答案當然就是「無明」,也就是對五蘊及其運作不知不明,因而誤認五蘊為我及我所有,所以就有欲令如是、不如是的執取。但這只是理論上的說明,在實際上「心的慣性」就是為了滿足自我的存在與價值觀因而產生的欲求,也就是身口意的行為都是為了「求生、求存、求再生」的滿足也就是所謂的「執取」,而且是已成為理所當然習以為常的慣性反應了。

所以在實際上若要捨離心的執取慣性就必須要先化解「自我存在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才有辦法做到。但要化解就必須要先能覺察到有「自我的存在與價值觀」的存在及其所引生的煩惱,並且要瞭解其形成的因與緣才能更進一步的破除。因此,就必須要「修行」以証實「自我存在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確實只是自己對五蘊錯誤的認知所引生的,又與無常的事實現象不符才會引生苦,如此才能說服自己捨離慣性的執取。

但要修行實証「自我存在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只是自己對單純五蘊運作的生命現象無知所引生的,又是與事實不符的認知,並且要說服自己緣起的世間是不應執取也無法執取,此事又談何容易呢!没有具足對比的正見、隨順所緣的覺知力與出離的意志,根本就辦不到。因為驅使身口意的行為以符合自我存在的價值觀對人們而言那是多麼的理所當然,所以也有法友留言:活著就無法捨吧。不過,很難捨是事實但不是無法捨,否則世上就應該没有世尊及佛法了,更不會有現世解脫的阿羅漢。

但也因修証之道不僅要有高度的理性更須依道次第的導引實修實証才能做到捨離執取滅苦的目的,這對一般較感性無聞的凡夫而言是確實是有其相對的難度,所以要捨離合乎己意的執取是近乎不可能。因此,後期的大乘佛法在修証之道外又開展出信仰式佛法來引導眾生捨離心的慣性執取,而淨土法門就是集信仰式佛法的精髓以最易、最簡、最殊勝方便的方式來引導眾生捨離慣性的執取。

那麼不經由理性修証的淨土法門又是如何引眾生捨離執取的呢?那就是直接再藉由人們執取的慣性,以信仰「願生必生」的彌陀本願來接引眾生往生「常樂我淨」的極樂世界來促使人們對娑婆世界的捨離。換句直白一點的話說,就是借由人們對「常樂我淨」的執取以願生者必然能往生極樂世界來換取人們放棄對娑婆五濁惡世的執取。如此,對無聞凡夫而言雖無能修証離苦但卻一樣能因信仰而捨離執取現世即得安樂。

至於信仰的内容是否屬實?也就是極樂世界是否真的「存在」?是否僅是「聖人以神道設教」?就不是人們現量可檢視的、也無法討論,所以是否選擇這樣的法門僅能由當事者自行抉擇、承擔了。但因信仰「願生必生」彌陀必然救度的念佛人現世能因而捨離對娑婆的執取卻是不争的事實。而且念佛人一旦有真實願生心時就能因捨離慣性的執取而現世既得安樂,自爾一心皈依阿彌陀佛隨順不可思議法界的安排,至於往不往生或極樂世界存不存在早就已不在意了。

這是一種順乎人們感性執取慣性而開展「柴盡火息」善巧與方便的法門,就如同滅火的方法可以有冷卻的澆水,也可用空氣阻絕的覆蓋,更可釜底抽薪的將可燃物移除,但也有反向以爆破加速燃燒耗盡氧氣致使瞬間真空的滅火方式。所以只要實際上能滅火就好,離執滅苦的修行也一樣,不論是理性的修証或感性信仰彌陀必然的救度只要能讓人捨離執取就能滅苦,又何必自我局限呢?

又,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對要離執滅苦的人而言能契理契機達成目的才是重點,至於是選擇理性的修証之道或信仰彌陀必然的救度就端賴當事者自己的根器與抉擇了。但要留意的是條條大路都可以通向羅馬,而不是條條大路都可以互通,所以修証道是修証道,而信仰仍是信仰,各法門並不是彼此可以任意混同,否則是會錯亂的。

再者,不論是修証之道或信仰的效應乃至慣性的執取及其所引生的苦都是在當下的進行式,因為在緣起的世間是没有離開當下的現象,所以是否能離執滅苦都是當下即可驗証的,並非是死後或往生後才能實現。以上簡覆,提供法友參考。安平2020/12/2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