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會將修養當成修行是隱含著人們的無奈與誤解

 

有法友問:如何才算是真正的修行?其與修養大不相同?一般人容易將「修養」當成是「修行」,他們認為布施、行善、念佛、靜坐、吃素就是修行了,所以自認為是一個「好人」不會墮入三惡道,似乎是與眷戀世間、不願出離有關喔!感恩您!

 

有關法友所提這個看似單純的問題,其實是隱含著各種多元的因素與背景,要探討並不如想像中的容易。因為會將「修養」當成是「修行」,認為布施、行善、念佛、靜坐、吃素‥‥就是修行是人們常期以來綜合了生活、欲求、佛法、思想、文化及現實等各種不同的背景因素而形成的「修行」,其目的雖然是為了「累積因緣福報」以滿足各種無法現量實現的欲求,但其中是隱含著人們對「修行」的無奈與誤解。

 

誠如法友所言修養與修行是大不相同,「修養」是歸屬於佛法中的端正法目的是人天善報,而「修行」則是學習佛法中的正法要目的是皈依三寶、離欲、滅盡、解脱。因為正統的佛法是涵蓋人天善道與出世間的解脱道及菩薩道,換句話說正統的佛法必然涵蓋修養與修行,但在實質上是有次第與内容上的不同。可以說是有修養不一定有修行,但有修行一定會有修養,因為修養是屬於德行上的自我約束的戒德,而修行則是為了貪瞋痴的止息是定慧所攝。

 

但一般人會將「修養」當成是「修行」,將趣向人天善道的布施、行善、念佛、靜坐、吃素、誦經、禮佛、早晩課乃至研習佛法教理當成是修出世間的解脱道和菩薩道的主因是對整體佛法不瞭解而有的成見與無奈。而這種成見與無奈又是緣於傳說、承襲、傳統、文化、風氣‥‥乃至經論及歷代法師對佛法不當的詮譯與宣揚所形成的認知,是有其時空的背景因素所造成的,所以並不全然是學佛者的錯謬,其中是有其應檢討與改進的空間。

 

首先,人們之所以會將修養當成修行,主要的因素是對原始佛法能現知、現見、現証的佛法不瞭解,取而代之的認知是現世要修証很難有成就,要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所以現世只能以行善、布施、持戒、誦經、禮佛‥‥乃至聞法、打坐等等來累積未來世修行的福德因緣。又或以末法時期修証已不可能成就所以要念佛求生淨土,而把現世即能滅苦的淨土法門詮譯為死後的救贖,將一切修行寄望於死後阿彌陀佛救度往生極樂世界,這是當前台灣佛教的主流文化。

 

事實上這種誤將「修養」當成是「修行」現象不但與佛法義學的興盛與否有關而且和僧伽的教育更是密不可分的,雖然台灣近二、三十年的佛法因修証佛法義學的興起及僧伽教育的改善已逐漸由人天善報祈福式的信仰轉向出世間的修証,但就整體而言仍是相當的微弱。

 

原本世尊所開示的原始佛法是當世現量即能實証的佛法,但因傳到中國時早已被貶抑為小乘而不受重視,而且中國佛教是以大乘佛法為主流,行菩薩道才是學佛修道的主要內涵,其間雖然也有八大宗派乃至十宗的成立在教理、教義上各皆有發揮但共通的共識仍是要修六度萬行累世行菩薩道以至成佛。縱使也有宗派主張「見性成佛」或「即生成佛」的,但都被視為是方便權宜之說而非究竟。也就是「現証」的解脫道被詮釋為急証主義的小乘,身後入滅就無法修習菩薩道而成佛,所以修行的內涵就由「現世滅苦的修証」轉為「生生世世的六度萬行」。

 

但所謂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波羅密對一般的學佛者而言在實際上的修學是有其相對的難度,於是很自然的將聞思法義當做是般若智慧,打坐當是禪定,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就變成了茹素、忍耐、行善、誦經、禮佛‥‥乃至早晩課,再加上讀幾本經論逢人就弘法宣揚也就是在行菩薩道了。

 

又,既然是要累世修行世世行菩薩道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所以「累積知見及福德因緣」就成為當前學佛修行的首要目標,於是僧俗一同勤於研讀經論、聞法、打坐、持戒、茹素、忍耐、行善布施、誦經禮佛‥‥等等就成為修行主要的內涵了。

 

然而親近善士聞思法義只是具足修行知見的初步,而打坐也只是修學禪定的基礎;而且没有般若與禪定的持戒只是守戒,是無法使戒行清淨;布施也就只是行善造福而非三輪體空的布施波羅密;忍辱也自然變成忍耐根本談不上什麼是「生忍」、「法忍」及「無生法忍」;同時没有般若與禪定為導也就不知道如何才是真正「斷惡修善」的精進了。

 

而人們之所以會將修養當修行除了因上述法義不當的詮釋與誤解外,最主要的因素是一旦如實修行最終就必須要「離欲」,而要「離欲」自然就會面臨自我意識與存在的價值觀崩解的壓力與抉擇,這對行者而言是一項莫大的壓力,不論僧俗絕大多數的行者是無法面對的,而將修養當修行就是一種無奈的迴避。

 

再者,對多數的學佛者而言對煩惱究竟能否現世消除?在理論上都會認為是可以的,否則世尊及阿羅漢就是騙人了。但若再問自己能否現世止息煩惱?在台灣的佛教界不論僧俗實質上大都是持否定的態度與認知,大都認為只要是活著的人是不可能没有煩惱。如此,在心裡上既已認定自己今生是不可能没有「煩惱」,那麼又怎麼可能如實的修証呢?於是累積未來世修行的福德因緣自然就是「當今修行」必然的結果與目標了。

 

且在實際上,修行若對煩惱究竟能否現世消除不能確定,就是一種「疑」。有疑就會使人裹足不前,自然會對實修的內涵有所保留和疑慮。但人又有解脫痛苦的欲求,所以會結合菩薩道的思想卻又不自覺的曲解菩薩道修証的意涵以符合己意,於是將修養當成修行就成為大多數良善佛教行者必然的歸途了,其實會這樣,其中也隱含著人們求生、求存、求再生對「永恆」及「存在」的欲求。

 

然而只要是佛法不論是南傳或北傳都必然是可以現世滅苦止息煩惱的。原始佛法的解脫道本就是以現世滅苦為修行的目標,而北傳佛法的菩薩道更是解脫道的再發揮,沒有現量滅苦的証量又如何能以「願力」取代「業力」而生生世世行菩薩道呢?

 

再者,世尊將「如來滅後不論有與無」歸屬於「無記」,也就是証阿羅漢的行者死後究竟是有或無都是不可論說的,而論師們將解脫道詮釋為急証主義身後入滅就無法修習菩薩道也只是一種臆測而已。而菩薩道主要的精神更是「自利利人」、「覺行圓滿」,但若没有止息慣性的執取現量滅苦的體驗必然是會隨業力輪迴又如何能以願力生生世世自利利人?當然也談不上覺行圓滿了。

 

綜合上述,會將修養當成修行雖然是隱含著人們的無奈與誤解,但這樣的「修行」其結果只會獲得人天福報而非出世間的解脱道及菩薩道,至於怎麼樣的「修行」才是正確的?就有賴行者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來抉擇。

 

而我的看法是:到底是解脫的阿羅漢或覺行圓滿的佛何者才是佛法的究竟理想?暫且擱置,可以確定的是現生的苦滅應是修學佛法首要達成的目標,同時也應是三大阿僧衹劫修菩薩道成佛的基礎。行遠必自邇,先解決眼前自身的問題,再來談兆載永劫的成佛之道應是比較實際。

 

另一主因是我認為「若無苦,不論是輪迴或涅槃都是沒有意義的。」,也就是若不能讓自己滅苦、幫助他人滅苦,那麼無論是修解脫道或菩薩道都是無意義的。再者,若修行只是修養,那麼中國既有的文化道德就足夠了又何需仰賴印度傳來的佛法呢?以上說明,提供法友參考。安平2020/9/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