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或信仰是個人的事

 

「無論是修行或信仰任何法門,如果能解決你的問題,我沒有任何意見。」這是我常對前來法談的各宗派同修所表達的基本立場。會進入佛門修行的動機雖然各各不同,但大體可分為二種,一者自度,一者度人。當然也有人二者兼具,那是先自度後度人還是先度人再自度?向來是諍議不斷!各有論述的依據,我個人都尊重。問題的重心應在所修或信仰的法門是否真的滿你所願,真的解決了你的問題?

 

若為自度,老病死憂悲惱苦解決了嗎?若為度人,是要讓眾人跟你目前一樣?還是要眾人跟你走同樣的路,邁向你自己尚未到達的境界,只因你相信這條路是對的?還是你也沒想這麼多?只因傳統思想、流行傳說、常識推理、哲理邏輯或宗教經典、師父所說,你就奉為圭臬,矢志不移?還是因符合自己的見解、觀念想移殖到眾人心中?需要眾人認同以証明自己的價值觀是對的?這真是需要認真思考徹底釐清的問題!

 

禪宗說「大事未了如喪考妣;大事已了如喪考妣」就是強調修証之事猶如自己父母的死亡之重大。修行若為自度,那純粹是自己個人的事,不應為個人的事影響身邊親人的權益,所以,我的老師提倡「在盡責任義務中邁向解脫」。若為度人,則更應誡慎!一旦落入以盲引盲的錯誤,那又當如何補救?自救尚且不得如何救人?更弔詭的是自己都弄不清楚什麼是信仰?什麼是修行?卻如過來人般的呼朋引友前來。很像是老鼠會的詐騙,自己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哀哉!這種處處可見的宗教現象是應警惕。「人不是故意的,但卻因錯誤的見解,身不由己」這是很無奈的。以盲引盲絕不是故意的,所以更應誡慎恐懼!

 

修行是個人的事,同修道友是善伴黨,團體是為提供良好的修行環境,而非相互取暖的窩,同時也是防患個人修行落入自我感覺良好的陷阱。隨順因緣的弘揚自己所宗仰的法門是可理解的,也有教學相長的功能,但若將弘揚自宗法門當作是修行的內容那就很有可議之處,因那是信徒的行為而非修行人所當為!就像現代的購物台無論宣傳或代言產品都需謹慎,何況要終生皈依的宗派法門,豈可輕率!

 

在阿含經處處記載佛弟子請佛為自己說法的情景:「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已,如是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修持梵行,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是請佛說法的目的,而修持梵行是為見法自知自覺自作證,完全是為個人的苦滅在請法、聞、思、修。佛陀曾要求佛子羅喉羅為他人演說四聖諦、五蘊、六入處,目的仍是教學相長為成熟羅喉羅的心智以便授予上乘法要,以完成徹底滅苦出離世間之道。

 

原始佛教所說的世間有二種,一種是外在的器世間,一種是無明隱覆的世間,一般佛教所說的出世間並非是離開這個世界,而是指出離無明隱覆的世間,也就是無明滅而明生。所以談修証完全是個人五蘊、六入的世間,是自我意識認知的問題。所謂的「無我」並不是沒有「我」這個個體,而是對這個個體的認知是唯五蘊的現象與功能而已!六祖惠能說:「迷時師渡,悟時自渡」,若真實修就會發現貪、瞋、煩惱都是來自自我錯誤的知見,苦是來自無明的世間與他人無關。所謂「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滅苦之道完完全全是自我世間的問題,並非五蘊之外的世界,更是和宗派法門的興衰無關。

 

原始佛法的修証是純個人的事,禪宗強調的是「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而信仰彌陀救度的淨土法門更是如此。念佛往生也只是自己和阿彌陀佛的事,臨終時更是獨自一人面對生死輪迥,自己心中有沒有佛,自己最清楚。有無真實無偽的願生心是自己現量即可驗証的。何況無論是修証之道或信仰彌陀救度稱名願生極樂世界都是自己的抉擇,無須也不用向他人交代。常行諸善、作善無厭,弘揚法門是在己事已了後所應為當為之事,在原始佛教即是無學位之阿羅漢學其所學的內容。而念佛人則唯是在必定往生之後,現生隨順因緣利樂身旁的有情。

 

「心靈品質的提昇有二難:一者是力有不及,一者是不敢面對自己深重的貪瞋!」其實無論是自度或度人就實質而言皆是個人的事,不需也不應添加太多理想在其中!我的老師說:「佛法是讓人皈依,不是讓人弘揚」,滅苦只是人生當為之事,信仰彌陀稱名念佛也只是一個被救度的人所應做的事。有什麼值得自誇自耀的。重點仍是在自己的問題解決了嗎?切莫將弘揚自宗法門當做是自己已知、已修、已証的藉口。老實的勇於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的不安,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努力、努力!

安平 2013、01、0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