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滅苦的角度看佛教各宗派的修証及信仰

 

 

 

 

 

為什麼要修行?修行的目的為何?這是修行者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表層次的答案不外是想解脫生死苦海、成佛度眾……等,但深思之後往往會發現自己真的是不知所云。原因之一是多數的行者是隨順世間信仰、傳統而學佛修行,套句俚語就是「拿香跟拜」〈台語〉。縱然入門後也聽聞瞭解佛法大體上就是教人離苦、解脫生死、學菩薩行六度最後圓滿成佛。但對其實質內容為何?就相當糢糊。接下來如何在浩瀚的佛法大海中抉擇法門就更難了,因為對佛法略為深入之後就會發現大小顯密各宗各派對佛法的詮釋、修証方法是很不一樣、思想哲理的見解更是南轅北轍、各說各話、莫衷一是,矛盾衝突甚至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不要說是初學,就是久學老參都難以抉擇!

 

 

 

 

 

這是因為現在我們所接觸的佛法,經歷二千多年時空地理文化的流佈演變而有了各種不同的面向及層次:有經驗可及的修証、有理想信仰的、有哲理推論安立的、甚至有各種的神祕經驗……參雜混合。所呈現的佛法是表面相似實不同,很像一項地方名產演變成整條街都是,而且每家都自稱是正宗創始店一樣,讓遊客不知如何是好。這樣各自表述的佛法,最後的結果只能由得信者各取所需。這其間當然也經歷無數的諍論及整合,但結果都是徒勞無功,同是佛法為何會如此呢?歷代皆有學者考究深探其源由,結論仍是無法獲得一致的認同,只是憑添一家之言。我認為會這樣也是必然的,原因是人類的思想、見解、需求、目的本就是鐘鼎山林多樣多面向的。佛教如此,世界其他的宗教一樣如此,據說基督教也有二千多個派別。面對這樣的難題?我們究竟該如何抉擇呢?

 

 

 

 

 

我的建言是應回歸到自身原始的問題,為何要修行?我們的問題究竟是什麼?我們目標是什麼?如何才能達成?是現生可及的還是死後才能圓滿?是一世經驗理性的解脫道或三大阿僧祗劫理想信仰的佛菩薩道?結論是你的問題是否真的解決了?或是你真的甘願就好!最遺憾的是學佛修行多年後才發現原來自己真正要的不是這個而相互辜負、埋怨。當然也有繼續盲目的以宗教自我催眠,也不知是為自欺還是為欺人?或二者皆是?

 

 

 

 

 

在反躬自省的同時不要急於一門深入的修行,應當隨份隨力去瞭解修証的佛法、哲理的佛法、信仰的佛法其內涵為何?功效為何?差異又為何?所謂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中觀、唯識學、密祕大乘、淨土信仰大體的論述為何?雖然是有些困難,但所幸現代佛教學術多少也提供了些資料,耐心的閱讀應可獲一梗概的認知。世間經營投資尚且要瞭解自我的性向,並做足功課才能上場一拼,何況生死大事,豈能率爾行事?

 

 

 

 

 

那人們要的究竟是什麼?終極願望為何?我沒有辦法替他人回答,僅能就自己有限的經驗與認識,提供一些看法與建言:

 

 

 

 

 

首先可確認的是佛教的原始基本教義是滅苦!也就是苦集滅道四聖諦,先是教導人們去學習認識苦、苦的存在、苦的輪迴,瞭解苦是如何生起,要如何才能消除,最後過著無苦的生活。這本是單純的問題,但對有情執的人們而言卻不是容易理解接受的,主因是人們對苦的認知與感受力不同,對生命存在、延續的見解也不同,佛滅後各種不同的詮釋與解讀也就不一樣。單是基本教義「十二緣起」就很多種解釋而且各各言之成理卻又似乎都有美中不足之處,其餘有關「無我」、「輪迴」……等等的問題更是百花齊放各說各的,部派佛教即是具體展現。但大體還圍繞在解脫道也就滅苦斷輪迴為主,但到了大乘佛教倡言的菩薩道那就更加燦爛輝煌了。一般的詮釋是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自覺化他,「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歷證五十二階位,最後福慧圓滿,終而成就萬德莊嚴之佛果。但其實各大乘宗派皆有各自的菩薩道次第,內容也是大大不同。有依般若中觀、有依唯識、有依如來藏的,有一世成佛的,有需經三大阿僧衹劫的,也有往生極樂世界就成佛的……論述各成一格皆曰佛說!令凡夫的我們真是不知如何是好!

 

 

 

 

 

也因為佛法如此浩瀚難解,加上中國不是原產地,印度傳來資訊不全,歷代皆有高僧溯源求法,結果也只是翻釋更多的經論而已,仍是一頭霧水也沒有釐清什麼。歷代各宗派的祖師為釐清佛法的全貌及掌握其大意,就所學做了各種判教,依自宗的立場來判定一代佛教的了義與方便,並訂定其修學次第。其目的原是為眾生提供明確可行的修學路線,但結果卻是一代佛教各自表述,信眾各取所需,各修各的法、各唱各的調,只是憑添後人學習的困擾。說實了,現代的佛教行者要在浩瀚的法海中釐清修道的路線,真是難上加難!有這個宗派法門學幾年跳槽換另一門派連換好幾個仍是搞不清方向,也有一門深入數年後的結果仍是原地打轉!當然也有己事未了卻也樂在其中的,管那多做什麼?師父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做,這樣就對了!各式各樣歡喜就好!再不然就自行摸索自成一派了。

 

 

 

 

 

話說回頭,為何要學佛要修行?當然是覺得人生很苦、很不究竟、很不圓滿、事事不如意、處處不順心。所以才入佛門修看看,但所謂「未著袈裟愁事多,著了袈裟事更多」,入了佛門才知道江湖路滑,修行路更難。偶而感受一下佛門慈悲莊嚴的氛圍令心神安祥,談談佛法論論心得自然是美好的。但若真的全心投入實修實練跌得鼻青臉腫的就到處可見!

 

 

 

 

 

其實我們若瞭解大小乘對佛、阿羅漢、聲聞、菩薩、涅槃、無明的定義、法源看法的差異及修道內容的不同、成就的道果更是南轅北轍〈有興趣自行比對查閱〉,就不會對上述的現象感到詫異。其間定義、方法、目標不一樣,有修証、理想、信仰夾雜混合但卻又都是佛教,因無論是一乘、三乘、五乘;性空、唯識、真常;大小顯密、藏通別圓、聖道、淨土……等等,各種判教都有各自依據的經論。學者認為這是經文化思想的演化且各有不同法源,宗教師則說是佛依眾生不同根器所開展不同的深度、層次及面向!其中解脫道與菩薩道是主要的區別,滅苦與成佛〈大乘的佛〉是最大的不同。而我的看法是:到底是解脫的阿羅漢或覺行圓滿的佛何者才是佛法的究竟理想?暫且擱置,可以確定的是現生的苦滅應是修學佛法首要達成的目標,同時也應是三大阿僧衹劫修菩薩道成佛的基礎。行遠必自邇,先解決眼前自身的問題,再來談兆載永劫的成佛之道應是比較實際。另一主因是我認為若無苦,不論是輪迴或涅槃都是沒有意義的!

 

 

 

 

 

若認可這樣的立場,那接下來要談的就是現生如何滅苦?談到滅苦似乎就是需修學原始佛法,其實未必!修學原始佛法四念處、八正道當然可以滅苦,但卻不是唯一。大乘佛法各宗派一樣有滅苦之道,乃至強調往生極樂世界的淨土法門一樣也能現世滅苦。當然這是需要些論述及說明的,而「苦」確實是現量可滅除的。

 

 

 

 

 

佛法的基礎是緣起論,原始佛法是就現象而論,認為苦的生起不是沒有因緣的,最根本的原因在「無明隱覆、愛結束縛」,所謂斷無明慧解脫、斷欲貪心解脫。但「無明」在大小乘的詮釋又各自不同,且「無明」本身是無苦的,所以也暫且不論。同時苦雖是以無明為因,但仍需加上愛結束縛為助緣也就是愛染執取才會產生苦,因此只要能斷除愛染執取就能滅苦,原始佛法修四念處於根境識生觸,保持正念正知,隨順覺而知味患離,調伏欲貪乃至斷欲貪自可滅苦,所謂「觸而不受」是容易誤解為沒有覺受,當然也有人誤以心解脫是以定降伏貪慾,實際的情形只是沒有執取而已。

 

 

 

 

 

雖然大乘佛法各宗派對實相的看法不一,「緣起性空」看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沒有實在性的所以不可取也無法取。「唯識無義」認為一切的事物皆由阿賴耶識所變現,一樣沒有真實的自性所以是虛妄的,同樣不可取。而「真常系」則以如來藏才是萬法的根源,是至善永恆的,所以當捨妄求真。但都共同認為世間是虛幻不實,愛染欲貪與執取是應斷可斷的。所以現生的滅苦是當行應行,且是菩薩行的基礎。

 

 

 

 

 

再者大乘佛法雖然看法不一但都明見苦的根源是來自「污染與執取」,所以滅苦的方法則採取「不用修行、但莫污染」、「輕鬆、寬坦、無整、自然住」或「只管打坐」、「老實念佛」、「止觀雙運」……等等,雖然方法不同但一樣可以斷執取而滅苦。只是這些修行心要都是各宗派的精華,要精確的掌握實非易事,此時才有一門深入的需求,以免博而不精入寶山空手回。

 

 

 

 

 

那強調往生極樂的淨土法門又如何現生滅苦呢?其原理一樣是以不執取來滅苦,只是以「願生心」也就是出離心、捨心來斷除對娑婆世界的欲貪與執取。一般而言,修行強調的是現量的體証,但也不應忽視由信仰而來的力量,同樣可以現量來呈現,不必等待來生。所謂「平生業成、現當兩益」。其實能滅苦的就是慈悲的另一面展現,我常勸人說:「世間的苦難已經夠多了,讓自己快樂點,你身邊的人就有福了。」

 

 

 

 

 

至於到底法界實相究竟為何?自釋迦牟尼佛滅後都已諍論千年了也沒有結論。不如都先擱置或各自表述各自信受都無妨,先各自滅苦就對了。倘若連自苦都無法斷除,卻一味的要宏揚自宗法義,美其名為破邪顯正,真是有點本末倒置不知所云。再說所謂「滅苦」是佛教的術語,實際的作用只是「不會自尋煩惱」而已,這樣的人必然是祥和無諍的,沒有非要不可的慾望、沒有虛榮自尊,也沒有此是餘非,當然更不可能去強求他人接受自己的主張而自尋煩惱!

 

 

 

 

 

佛史學者及原始佛法的行者說:大乘非佛說。大乘佛教的法師則說一切都佛菩薩法報應三身的示現。準此,過度的強調自是他非,只會引起爭端,於事無益。從現今各種宗教、宗派雖經千百年的破邪顯正仍是森羅萬象的現況可知,依舊是各信各的神,各修各的法。誰是正宗?各自說了算!雖然類比不是很恰當,但卻像戲劇「宰相劉鑼鍋」的片頭曲歌詞說:「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裡的事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說得真貼切,歷史文獻一向是立場不一樣詮釋就不一樣。但常言道:真相、真理畢竟只有一種吧!其實也未必,佛教「一物四境」的比喻就是告訴我們因緣境界不同,觸受的世界就不同,所謂的真相、真理也就各自不同!

 

 

 

 

 

在民主時代基本上尊重各宗教、宗派的信仰是起碼的素養。辨論或要破邪顯正都應立基於經驗可及的共通平台。雖然宗教信仰容有各自主觀信仰的意志,但仍有其界限,一旦越過強加於人,輕者是基本教義派,重者是宗教狂熱,甚者引爆戰端!歷史殷鑒不遠,各自尊重約束,方不違自利利人的初衷。有個趣話是說有個裁縫師宣稱:當年梁山伯與祝英台樓台會所穿的衣服,就是他設計裁製的。不信?你去問問看!另一天文師則說:他確定天上的星星總共有十兆零八十八顆,一顆不多,一顆不少!不信?你自己算算看!在嚴肅的議題中搏君一笑。

 

 

 

 

 

我個人多年學佛修行的總結是:五蘊和合的人類其經驗及知識是有其極限的,我的老師說:「百年的生命如何瞭解無量時空的祕密——我虔心皈命阿隬陀佛」。在不可思議的法界中,做我們當作當為之事——現生滅苦,然後虔心皈依你的信仰應是明智的抉擇!

 

 

 

 

 

 

 

 

安平 20l2l0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