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佛法輪迴的立場談安樂死

 

又有法友來函希望安平能談談有關佛法對安樂死的看法為何?由於有關安樂死的議題牽涉很廣,舉凡各宗教、文化、政治、法律、醫學乃至人道、習俗、情感…等等都有各種角度的觀點與論述,一向是個諍論不休的難題。目前世界各國有的已是合法化,有的則是反對到底,尚無定論。而安平對此議題也只能從個人對佛法認知與體驗的立場提供些觀點供法友參考。

 

首先,要談佛法對安樂死的觀點就必須回到佛法「依此故彼」的緣起法則,及依緣起法則所建立生命的輪迴觀來談,才能釐清安樂死在佛法的意義究竟為何?

 

在雜阿含105經曾記載有位叫仙尼的人去問世尊,為何其他宗派的宗師都無法記說他們的弟子命終後往生何處,而世尊為何卻能記說弟子往生某處呢?

 

世尊告訴仙尼世上有三種師,一種師是「見現在世真實是我,而無能知命終後事,名曰斷見。」,另一種師是「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命終之後亦見是我,則是常見。」。而第三種師是「不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命終之後亦不見我,是則如來、應、等正覺說,現法愛斷、離欲、滅盡、涅槃。」 
 

世尊又告訴仙尼:「我諸弟子聞我所說,不悉解義而起慢無間等;非無間等故,慢則不斷;慢不斷故,捨此陰已,{}[]陰相續生。是故,仙尼!我則記說是諸弟子身壞命終生彼彼處,所以者何?以彼有餘慢故。

 

 仙尼!我諸弟子於我所說能解義者,彼於諸慢得無間等;得無間等故,諸慢則斷;諸慢斷故,身壞命終更不相續。 仙尼!如是弟子,我不說彼捨此陰已,生彼彼處,所以者何?無因緣可記說故。欲令我記說者,當記說彼:『斷諸愛欲,永離有結,正意解脫,究竟苦邊。』我從昔來及今現在,常說慢{}[]、慢集、慢生、慢起,若於慢無間等,觀眾苦不生。」。 
  

經文的意思就是世尊是根據緣起法則依弟子「餘慢」的多寡而記說弟子命終之後往生何處,但若諸慢已斷的弟子身壞命終便不再相續,因為無因緣可記說,也就無從記說了。而經文中更明白的指出會輪迴再生是因為「慢不斷」的緣故,所以捨此陰已,會異陰相續而再生。

 

由此就能瞭解真正了脫生死的佛法是在「斷慢」,若慢未斷而以各種形式無論是他殺或自殺來結束生命並不能使輪迴再生的動力止息而了脫生死。所以雖然能以各種形式的加工來終止生命的現象,從表面上看似痛苦得以得到解脫,但實質上只是使現前痛苦的因緣潰散而已,痛苦的根源「慢」並沒有因此消除,異陰相續必然會再輪迴受苦。
 

一般所謂優劣競較的傲慢、增上慢、下劣慢、邪慢‥‥等只是「慢」表層而已,真正「慢」的深沉意涵是指「我慢」,在實質上就是一種「自我存在」的意識形態,所以會有求生、求存、求再生的動力。而所謂「慣性的執取」就是「我慢」的顯現,慢不斷就會慣性的執取必然會推動生命輪迴再生,因此要真正的止息輪迴就必「斷慢」,也唯有斷慢,無明才會同時就破除而不受後有。

 

以上是說明佛法生命輪迴的動力在「慢」,所以在雜阿含經上記載世尊呵責修不淨觀自殺或請人殺的比丘,但又允許病重的阿羅漢自殺,其中的差别就在「慢」的斷除與否?因為能「斷慢」就能止息輪迴再生的動力,不會再輪迴,所以允許阿羅漢以自殺來消解現前身體病痛的因緣,不須再白受身體病苦的折磨。而以自殺來逃避煩惱的人因為並沒有斷慢,必然會再輪迴受苦而且執取的慣性將更加強盛,所以必須加以呵責禁止,這也是佛教反對自殺的原因。

 

一般大眾包括佛教的信徒都認為佛教是嚴戒殺生,而自殺也是殺生的一種,當然是予於反對的。但這只是很表面的看法,因為真正佛法的核心是在於「慢」的斷除與否?修行佛法所重視的是推動老病死輪迴的動力是否得以止息?而不是在生命因緣的聚㪚。一旦輪迴的動力止息了,生命的現象的延續與否自然就隨順因緣而定。而一般所反對的「殺生」主要是禁止殺人,因為除了慈悲、道德、法律等因素外,最重要的是殺人將使受害者喪失斷慢、止息輪迴動力的因緣。

 

以上是說明佛法對自殺基本的立場,但安樂死的情境又有別於上述兩種情況,又應當如何面對呢?答案一樣是回到「餘慢」問題上來解決。但先讓我們從阿含經上的記載來瞭解世尊對尚有餘慢的比丘及信眾在病重或臨命終時的開示與作為後,就能推斷佛法對安樂死的看法與立場。

 

在雜阿含經中記載許多有關世尊對僧眾及居士們身患病苦乃至中毒、臨終者的探望、慰問及開示(請參閱雜阿含103107252102810311032103610381122、…等病相應諸經)。其內容皆是不離三受、四念住、依四不壞淨修五喜處、六明分想、六隨念…等,重點是在勸戒比丘或居士不可因病患而變悔,要依四不壞淨以正念、正智以待命終。

 

如世尊在雜阿含1028經開示的偈語:「若比丘精勤,正智不傾動,於彼一切受,黠慧能悉知。能知諸受已,現法盡諸漏,依慧而命終,涅槃不墮數。」也就是勸慰病重的比丘對色受想行識五蘊因緣合和的生命,其無常變異必然的現象要能夠知曉、能夠接受。在面對病苦時要「依慧而命終」就不再墮入輪迴中。

 

若行者或信眾的道基不足也要對佛、法、僧、戒、施等有信心,如此命終後就能不墮三惡趣。世尊也一再強調於四不壞淨不可變悔,因為一旦變悔貪瞋痴熾盛就會苦上加苦的輪迴再生。

 

另,也有人因對臨終時可能痛苦或意識模糊能否善終而存疑?因而去請問釋迦牟尼佛。世尊的回答是:例如一棵大樹因陽光的關係向陽處枝葉就會較茂盛,若樹倒時就會倒向枝葉茂盛那邊!世尊說:因為你的心念長期念佛、念法、念僧的緣故,命終時就會因串習力而生於善處。

 

由上述的經意可知,雖然行者尚有餘慢必然會輪迴再生,但只要能對佛、法、僧、戒、施等有信心、不變悔,長期念佛、念法、念僧命終時就會因串習力而生於善處。

 

由此,當可推斷當行者雖然在病重受盡折磨,既不能痊瘉又苦痛難忍時,為消除痛苦的因緣也減輕家人身心的負㙴,雖然選擇安樂死以人為加工的方式自殺來解束生命。但因為能對佛法有信心、不變悔,命終時的心念安然寕静亦無執取牽掛,那麼雖有餘慢會輪迴再生也必生善處,未來世必然會有斷慢解脫生死輪迴的因緣。所以,在上述念佛、念法、念僧對佛法有信心、不變悔的前提下,安平個人認為佛法是同意安樂死的。

 

另,有關信仰淨土法門所倡導阿彌陀佛必然救度的念佛是屬於信仰的範疇,是無法議論,只能各自選擇信受與否?但能討論的是信受的念佛人臨命終時的身心狀況如何?而依安平個人所接觸的念佛人臨命終時都是安祥寕靜、身體柔軟的。以上,僅就佛法的立場及安平個人的體驗對安樂死的看法,提供法友參考。2018/12/2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