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什麼會執著 

法友來函:想請問該如何觀察我們「為什麼會執著」,是否有建議的觀察方向跟技巧?

法友吉祥,在談如何觀察我們「為什麼會執著」之前,要先瞭解執著是什麽及為什麼會有執著?自然就能知道如何觀察執著的集滅的要領。

那麽什麼是執著?多數人都自認很清楚什麼是執著?但這其實是修行務必釐清的一個難題,因為「欲」與「執著」是一線之隔,若行者無法釐清兩者的差別,修行不但會有過猶不及的偏差而且會混淆了修行的目標與行持。人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各種身口意行都是離不開單純的「欲」,也就是單純的需要。而「執著」也就是「執取」則是由於對「欲」生起貪愛而產生的取著或佔有,此時就會伴隨有「煩惱」的生起。

換句話說,單純的欲或需要並不會引生煩惱,會引生煩惱的是由欲貪而生的執取,因此,修行要斷除的是對「欲」的貪而非單純的「欲」。修行要釐清的是日常生活有「欲」是正常的,但若對正常的欲或需要產生愛染、渴求時就會有執著的「取」產生,而「取」就是貪的顯現是以擁有、掌控及期待的形式來呈現的,其結果就是如願則樂、不如願則苦,但不論如不如願最終都將因無常變異而引生「苦」,而且此貪愛執取的慣性會促使「生命」一再的輪迴受報。

為什麼會有執著?一般佛法詮釋「我執」是因有「我見」,而「我見」是因「無明覆蓋、愛結束縛」所造成的,這當然是正確的。但這只是為何會有執取理論上的說明而已,行者並沒有辦法依此斷除「我見」與「我執」。原因是人在貪愛執取的當下並不會覺察自己有貪愛執取,只有在不合己意的苦生時,才會透過反省檢視發現自己有貪愛執取。換句話說在「無明覆蓋、愛結束縛」的當下,人是不覺自己的見解是錯誤的,縱使覺察到有不妥之處也會合理化自己貪瞋的行為,所以沒有「我見」的問題更沒有「我執」。而一般人之所以有「我見、我執」的概念只是經由聞思佛法時所得的認知而已,在實際生活並沒有現量覺察的能力。

那麼要如何現量覺察自己有貪瞋取著?如上述一般人對「我見、我執」在實際生活並沒有現量覺察的能力,但有貪瞋取著時必然伴隨著一股熱惱及煩憂的心情。所以行者在實修上並不是直接觀察我執、我見,而是先覺察這股熱惱及煩憂的心情,也就要先覺知自己有「苦」的生起,接著才是依行者覺知力及出離意願的深淺探究苦集的因緣。所以實修上是先如實的覺知苦才會發現自己有貪瞋取著,承認自己有貪瞋取著才會覺察到自己有「我執」,接著才會覺察自己有「我見」。

所以實修上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培養覺知力,才有能力在苦生的瞬間就能覺察到,而有苦就表示自己有貪瞋取著,能體察到自己有貪瞋取著,才有能力進一步觀察貪瞋取著是如何生起的?反之,一旦行者漠視對苦的覺察就會合理化自己的貪瞋取著,那修行就只能淪為知見上的遊戲了。

若行者已覺知貪瞋接著又要如何觀察呢?這就要觀察五蕴的集滅味患離了,「觀察五蕴的集滅味患離」是佛法的術語,用白話來說就是觀察自己內心的深處究竟要的是什麼?是否符合實際上無常的現象?因為貪愛執取就是源自「無明覆蓋、愛結束縛」,而「無明覆蓋」就是對一切無常的無知,而「愛結束縛」就是對合己意的樂產生愛染,換句話說「為什麼會執著?」就是對一切無常的無知加上對合己意的樂產生愛染所引生的。所以要觀察我們「為什麼會執著」就要確實的瞭解己意是什麼?最终自己的內心深處究竟要的是什麼?與無常現象符不符?

再者,若行者真的對一切無常有如實的體驗再加上徹底如實的瞭解己意,就會覺察到我見與我執生起的是一種盲目莫名的衝動與慣性,也就是說「執著」是一種無端生起莫名的行為,因執著而生的「苦」是白受的!以上簡覆,提供法友參考。2019/2/8

另,可參考安平《如何實觀五蘊的集滅味患離》、《五陰熾盛所引生的苦》《五蘊熾盛苦》三篇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