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論心何必先同調

 

在大學畢業三十年的同學會上,很高興也很感慨,真是光陰似箭,當年意氣風發的少年郎,如今個個都步入半百的中老年了,見面所談論的不再是事業如何發展,子女如何教養的話題,而是各式各樣的養生保健之道。學生時期所讀的「而髮蒼蒼,而視茫茫,而齒牙動搖……」的情景皆如描述般一一在自身及同學身上呈現,真是歲月摧人老。

 

雖然離開校園在各自不同的際遇奮鬥,一晃三十年,歷經歲月的磨練,隨著身體的衰老,對世俗的價值觀也逐漸在改變,但同學們的個性及習氣也沒有改變多少,是有點熟悉卻又相當陌生的感覺,同時又很珍惜昔日同窗的友誼。難得共聚,似乎又覺得見一次少一次,畢竟人生無常嘛!

 

感慨歸感慨,在看完往昔的相片後,接著又是同學間的戲鬧,一次難得的聚會,就在惜情又各自維護自尊的喧鬧中結束。同學中有當教授、高官,有事業成就的,也有仍在為生活奔波的,有出家的,也有已往生的。人生的際遇本就各自不同,但都同樣在邁向老病死的途中。除了珍重之外,奈何!於是再相約去探訪在中部某名寺已出家二十餘年的同學。

 

有趣的是,有位同學的辦公室竟在自家小店的斜對面,且是常客,卻不曾碰面。趁約訂出訪的日子提前到他的辦公室坐坐,等待另一位同學開車來載。閒談中瞭解同學是位虔誠的基督徒,於是請教他有關基督的信仰內容。同學很謙卑的表示:他信奉上帝,若他有錯,上帝自然會教誡他;若別人有錯,上帝也會讓犯錯的人知道,不關他的事。又說:想當神是人類最大的原罪,世上的紛爭皆肇端於此。他說:一般基督信仰教會弘傳的方式不是偏向神,就是偏向人。偏向神則易成專權形式化,偏向人則容易流於世俗成為俱樂部。最單純的方式就是禱告,直接向上帝告白。若需仲介者則易生異端,同時團體不應也不需太大,否則也將是弊端叢生!

 

在對談中感到受益良多,雖然我是信佛念佛的人和同學的信仰不同,卻也感受到心中有上帝的人所流露的心境,竟是如此的相似,坦然無諍,在他是隨順上帝,在我是隨順因緣。「想當神是人類最大的原罪」這句話好像就是在說「想掌控就是痛苦的根源」。論心何必先同調,鐘鼎山林能解決自己的問題,就是最佳的信仰法門。又何需一統天下呢?

 

我們八、九位同學當日下午終於見到闊別三十年的同學,在眼前的是位清瘦優雅的比丘,大家也隨順的稱呼「師父」。略為寒暄問候,由「師父」引領大家參拜寺院的建設並禮佛,畢竟是中部名剎氣勢十分恢宏莊嚴。有幾位同學對佛教的瞭解並不深入於是七嘴八舌的發問,十分有趣。

 

應是宗教環境常期的薰陶因素,眼前的「師父」是位慈眉善目的比丘,言語輕安緩慢,舉止莊嚴安祥,宏亮開朗的笑聲是僅留存些微印象中同學的慣性。禮佛參觀後,在接待室由「師父」為大家開示,內容多為因果業報,人生無常等佛教基本觀念,並耐心的簡介《地藏菩薩本願經》。臨別還贈送每位同學一袋佛書及一瓶大悲咒水,就這樣結束此次的參訪。回程,由另一同學招待至當地名產店喝咖啡還送一盒木輪蛋糕,然後各自珍重!

 

在喝咖啡時,同學間似乎是有默契的僅是閒話家常,沒有再談論有關「師父」的話題,好像這次的活動的目的僅是單純的探望老同學。其實,同學會由各地撥空專程相約前來參訪,除探望老同學外,也想借此機會瞭解佛教的信仰與修持,同時也希望因同學的因緣能聽到出家多年的比丘真正的心路歷程,畢竟大家都已是經歷人生各樣的艱難辛酸及憂悲苦惱,多少都有尋求生命終極皈依的企圖心。結果是「師父」僅將我們當成一般信眾來談話,與原本的期待難免有所落差。

 

宗教環境本就有保護提供行者,良好的修行環境的功能,但有時也會使行者在不自覺中被宗教形式化。不知在莊嚴肅穆的形象下,是表裡如一的心安?還是因環境的關係,形成慣性的表現?俗話說:像不像三分樣。我所接觸的出家眾或居士行者多的是被形勢挾持,有苦難言,為維護宗教形像,默默忍受心中的不安。久了,竟習以為常。這樣無奈的辜負自己實在是有違佛陀的本意。所謂「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莫現詩」,呈心所見是修行人的基調,坦然的流露自己所經驗肯定的知見或心中存有的疑慮才是真正的菩提勇士。何況「論心何必先同調」,不同宗教,不同法門,未必就是對立,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尋求真理,當單刀直入,誡慎恐懼,切莫辜負自己求道的初心!

 

安平 2012122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