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如何現量滅苦

 

修原始佛法的行者,多少都會有「大乘非佛說」、「後期的佛教是變質的佛法」的看法。尤其是信仰式的淨土法門更是有外道的傾向,完全背離三法印、四聖諦,基本上被認為是完全沒有佛法的成份,是另一宗教式的信仰。但實質上的情形真是如此嗎?佛教史上的諍辯,非我之能力所及,應由佛教史學家論述。但我想從「滅苦」的角度,從念佛人的心行,來說明淨土宗法門在現量滅苦的殊勝簡易處。

 

首先應瞭解原始佛法是如何現量滅苦及其特色,再來比對念佛法門現量滅苦的殊勝簡易。這並非是為比較法門的高下,而是眾生根器與法門相不相應的問題。原始佛法是以解決現量的老、病、死問題為主軸,由釋迦牟尼佛發現苦、集、滅、道,四聖諦因緣生起與還滅的法則,行者以修學四念處、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來完成苦滅之道,斷除未來的輪迴。是理性、經驗、現量的修學之道,並非信仰的救度,其特色之一是世尊說現法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意即是佛法是現在就能滅除煩惱,是現証的法,是趣向涅槃,是當下可見,是能自知自作証的。並非是訴求死後的解脫。

 

佛法原始的本意是特指滅苦的方法,而緣起論是用來說明苦、苦的生起原因及還滅的過程。所以「緣起」之義有二,其一是指世間萬物的變易、生滅是通於世俗的。其二才是佛法「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的緣起法則,所要說明重視的是苦的緣生與還滅的現象。也就是說明苦、集、滅、道的因、緣、果現象。所謂觀五蘊苦、空、無常、無我,是指觀察五蘊生滅變化的過程,重點在現量的如實觀,而不是推論、暗示,更非哲理邏輯的說明而已。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能觀察到所謂的「我」只是五蘊的緣起變易的運作,如此才有實質滅苦的能力。這是原始佛法阿含道滅苦的修法,但大乘禪法的修法則非如此,是直接從滅境起修,也就是經由直指人心讓行者知道體驗無苦的狀態(即滅境) 起修,修什麼?就是一旦有執取污染就有苦,經百千萬次的淬鍊而不再犯。兩者的修法是大不同,但滅苦結果是一樣的。淨土念佛法門雖是信仰式的佛法,但同樣也是具足現量滅苦的功能,只是趣入的方法不同,而其所要具備的入門基礎比起阿含道、大乘禪法的行者是則更容易、更平凡。那麼念佛法門是如何現量滅苦的呢?說明如下。

 

一般都認為信仰與修証道是兩個極端,然而各自深入之後就會發現其實這兩大極端是會集在當下的。修証道理所當然是以現量的身心狀態為基準,而信仰表層看似乎目標是在未來,然而它實際的影響仍是現在的心境,是經由信仰的方式來影響現在,所以兩者是殊途同歸的回到現量的身心上,也就是現法樂住的問題上。更進一步說無論是修証或信仰實質上都離不開現量的身心,不論你知或不知,沒有現量之外的現象!

 

修持佛法的重點在具足戒定慧,而佛法的戒定慧是特指能息滅苦的生起輪迴的智慧與能力,「以信代慧」正是淨土法門冥符原始佛法的關鍵。念佛法門表層次上雖是以死後蒙佛救度往生極樂為主軸,但對念佛人而言,在實質上真正的作用卻是現量的「平生業成,現生不退」,一樣符合原始佛法的特色:現法,立即得到;離熾燃,得安心;不待時,不受時空限制且與生活相結合;正向,念佛即是放下娑婆,願生極樂,這是涅槃的另一種表達,也就是現量的無願解脫,解脫對娑婆世界的執取;即此見,這是通往涅槃的道路,在原始佛法是八正道,在淨土法門則是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緣自覺,是由知緣起而自知自作証,在念佛人則是自知本願救度稱名必定往生,是法爾如是的因緣果報。

 

所以會如此的主要的原因在信受「本願稱名、凡夫入報」是阿彌陀佛無條件的救度,凡夫只要有真實的願生心,則稱名必定往生。如此,往生極樂世界成為必然,也就是法爾如是的因緣法則,無須思量、掛慮。如阿含經上所說「若不思量、不妄想,無使無攀緣識住;無攀緣識住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沒有「思量、妄想」就沒有未來世的輪迴再生。就一個稱名念佛的凡夫而言,雖然沒有如阿含經上所言正見緣起的智慧與修持,但憑藉對淨土法門「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的信心,是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所以一樣能安心、無思量、無妄想、斷輪迴。

 

念佛人往生即已成必定,回到現量的心行又如何呢?這是可以多層次多面向來說明的,但總結一句是「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以南無阿彌陀佛故,得遊戲三昧。」原因是往生已定,在彌陀來迎前,自然會以剩餘的價值利樂身旁有緣。

 

「南無阿彌陀佛」對念佛人而言就是願生極樂世界,且必然往生,是能讓人甘願,了無遺憾。並不是讓人祈求娑婆世間的富貴、幸福、平安。而念佛人之所以幸福、平安是因現量「無苦」的回報,宗教的術語則是「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例如一般人並不懂日光燈之所以會亮的原理,但只要會按開關,燈一樣會亮。或許有人會認為滅苦的修証之道不能如此類比。但我想說的是淨土行者,雖是以信仰為主,但信仰之所以會堅定,必須是立基於現量的經驗。如同按開關燈會亮的信心是來自經驗一樣,只是信取結果而不知其過程的複雜與困難。

 

再者,修証道的真實信心必是來自現量的生活經驗,所謂對佛、法、僧、聖戒四不壞淨,淨信不疑的前題是要有正見,而正見則是來自現量經驗的事實。念佛人的真實信心一樣也是來自生活中知苦、願離苦所生之願生心於稱名時,現量離苦得樂的經驗,並非僅是信仰聖言量、經典、傳說而已。且念佛必須是真實心中作,而真實的願生心,是以自身現量的苦為前題,若不知苦,怎麼會離苦?那願生心怎麼會真切?若現量能念佛離苦,則未來必定往生。反之,若現量念佛不能離苦,則表示願生心並不真切,臨終往生則不定。尤其是獨自面對生死時,有無真實願生心自己是最清楚。

 

再者,原始佛法的修行一定要有所緣,才能依次第漸次深入正見五蘊緣起的生滅現象而破除因錯誤的見解所引生的執著,一旦喪失所緣就離卻修行。而佛號就是念佛人的所緣,只要住於佛號念玆在玆,就會具足四正勤、四如意足……等三十七道品的具體內容等。以阿含道的修証而言,正定的作用在於使人活在正見中,具足正見的生活,煩惱自然沒有生起的因緣,而念佛人則因念佛的作用使人活在彌陀的本願中,生活在彌陀本願救度的念佛人,雖有世俗的煩憂卻不以為「苦」。修阿含道因正見不生煩惱,念佛因本願救度,於煩惱不在意、無畏,於執著放下、遠離,只是隨順眾生,體諒他人和自己一樣同是天涯淪落人、都是身不由己的無奈。

 

有真實願生心的念佛人,以念佛為所緣,自然會察覺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起心動念皆是具足地獄的種子,這在原始佛法就是以覺知味、患、離來表達,以斷除五取蘊過單純五蘊無苦的生活。而念佛則是憑藉彌陀救度的必然而斷除執取過著單純凡夫的生活。

 

念佛人勤於一生多念,念念輕鬆、清醒,自然活在當下,即不追悔過去,也不捕捉未來,唯南無阿彌陀佛,仰仗佛力自然會不懼染淨、不驚善惡,雖無悟見,但內心一樣無起滅!也正如密教所言「若於真如得堅固,五毒自然不現形。」,念佛人亦然,「若於稱名願生得堅固,五毒自然不現形。」,念佛人面對自己的貪瞋痴深感無奈,面對煩惱無力可破除自覺慚愧,除仰仗佛力之外又能如何?於是看破、放下,放下自己的貪瞋,也放下他人的貪瞋,任運隨順,生時做個快樂的念佛人,死時往生極樂。

 

又,在實修上「慢」真的是很難斷除的,依憑理性是慢,憑藉信心也是慢,依靠體驗更是慢,但不依憑理性、體驗、信心則沒有憑藉更難進道上昇,這是個兩難的困境,人們所信賴的是自己的五官感受,卻又要斷除這種微細的慢,真是難為。淨土法門任憑彌陀安排、單純稱名任運隨順,無願無作,這是最沒有壓力掙扎,也最輕安,是斷除慢心最隹捷徑。

 

在原始佛法的修証首先要斷三結(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 ,不但要一一遍觀五蘊的苦空無常無我,更要具足現觀緣起的能力。而更難的是斷五上分結中的慢,慢的詮釋很容易理解,但在實修上要斷,就不是那麼容易,因為慢的具體意義,就是「存在的價值觀」。所以正見緣起法則的行者,並非就是阿羅漢,須更進一步徹底正見五蘊生滅的過程,才能斷我慢、破無明。淨土念佛人自知是罪惡生死凡夫、是地獄種子,是蒙佛救度方能離苦往生,慢心自息,唯是懺愧。在實質心境上是暗符修証的原理,而更殊勝簡易,當然也不會有法門的優越感。念佛人倘若會有法門的優越感,則非真念佛人!

 

「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觀緣起的目的在實證「緣起的寂滅」,也就是涅槃——苦的止息。但對一般人而言,這是易解而難以實踐,其原因很多行者自知。而以真實願生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則是直接實踐緣起法則的無執無取,對一般人而言雖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已得其利益已。何況教理只是用來說服自己,說服別人而已,於實際的滅苦相去甚遠,否則學者都應是解脫者了。

 

如果人能信仰彌陀的救度是一件事實的現象,那麼在娑婆過著稱名念佛任運浮沉相似的解脫境,遊戲三昧自然具足。若要在娑婆世界以五蘊聚合的身心去証明彌陀的救度是事實,那千古以來有多少大修行人都告訴我們那是不可能的,縱使得念佛三昧者也無法呈現給我們証明。因此,能信仰、能念佛就是最大的福德因緣。要証明才要念佛的人是註定痛苦煩悶的,這是因果相應,沒有什麼可哀嘆!設法使自己能持續一生常念佛,一旦有真實的願生心,那麼自然會有相應的安心,於娑婆緣盡之時,必蒙彌陀接迎。

 

至於為何歷代無數理性、經驗、實証的修行人,在於滅苦之道有所悟入之後,會皈依於信仰的阿彌陀佛?我想其主要的原因應在於原始佛法主要的課題是針對苦的生起與消除為主,並不是探究宇宙的起源,也不是探討苦之外各種事相的因果關係,所以大乘佛法的行者在瞭解苦的生起與還滅之後,仍會有信仰。只是這樣的信仰是立基於無執取渴愛的前題下,皈依法界法爾如是不可思議的力量。而此力量究竟為何?如何作用?就不是行者所能思議、瞭解的。因行者在滅苦的同時,會深感人的渺小與無知,而無量時空是無限的深奧神祕,宇宙的萬事萬物卻又是如此、如此的運作著,皈依信仰是必然的,「法爾如是、隨順因緣」就是皈依與信仰的內容,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則是其心境的表達。

 

以上的說明僅是略表信仰式的淨土法門也能現量的滅苦,至於念佛人的心境則和信仰一樣永遠是門裏門外的問題,說明也僅是說明,除了增加行者些許的信心外,實際上又能如何?無論是修証或信仰,畢竟是如人飲水,都要親嚐方知個中滋味!     安平  2013216

 

註:關於「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請參閱《善導大師全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