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常故苦

 

 

常常聽到佛教法師規勸信眾「人生無常」、「事事無常」、「無常世間,如夢似幻」,似乎只要體認「無常」就能遠離苦海,完成解脫生死煩惱的修行。然而實際上是有過一番人生經歷的人絕大多數對「無常」都深刻的認知與感觸,但卻是痛苦煩惱依舊,感觸歸感觸,對無常的認知並沒有能力令人滅苦,只是憑添感慨而已。這是為何呢?

 

這是因為佛法所談的「無常觀」與一般所認知的「無常」是不一樣的,一般所體認的「無常」是指自然的生滅變化,如花開花落、有生必有死、事物的生住異滅等等……緣生緣滅的現象。這是通於人們的經驗與認知,世界各宗教、各宗派乃至沒有宗教信仰的人,都能體會感受到自然界的因緣生滅現象。但佛教所談的無常並非僅是指對自然現象生滅變化的體認而已,而是在說明「無常故苦」的因果關係,完整的句型是「無常即苦,苦即非,非我者亦非我所。」這是經典上常常出現的經文,它代表佛教的無常觀與一般人所觀察的無常現象之所以不同的特點。

 

 

 

 

 

一般的無常生滅變化是自然界的現象而其本質是中性的,但佛法的無常觀是特指無常與苦的生滅之因果關聯。所謂「無常即苦」並不是指「無常」的本身就是苦或「無常」會產生苦,而是因人們對無常現象,有「欲令如是,不欲令如是」的執取,與實際上自然界的無常變化現象不符才會引生煩惱() 。所以佛法的「無常故苦」並不是必然的因果關係,而是有執取為前題才會引發苦,倘若「無常」就一定是苦,那何來解脫呢?所以修行的重點是在破除「執取」,而非僅是體認「無常」就能滅苦。

 

 

 

另一個重點是「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因人們之所以會取執是對「我及我所」的本質不如實知,也就是所謂的「無明」。從而對我及我所生起「愛結束縛」,但又與無常現象不符,所以就苦了。倘若「我及我所」是恆常不變易的事實現象,那怎麼會有苦呢?就是因為對「我及我所」無常變易的本質不明,所以才會貪愛執取,欲令如是,不欲令如是。之所以會苦是與事實現象的無常矛盾衝突所致!既然會苦就不會有恆常不變的我及我所,所以經上才會就說苦即非我、非我所。

 

 

 

事實上連「苦」的本身也是無常變易,「苦」並不是一直存在的。苦的生起與還滅都是有因有緣並非無因自生的,而佛法的緣起論或緣生論就是在說明苦是無常的,是因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等因緣所生,才會有憂悲苦惱純大苦聚。也正因為佛陀發現「苦」是無常的、是因緣生的,只要瞭解苦之所以生起的因緣,就能從中消除苦生的因緣進而滅苦得到解脫。所以並不是單單體認現象界的無常就能滅苦,而是要如實知見無常現象與苦之間的因果關係,瞭解掌握苦的生起與還滅的關鍵才能真正實踐滅苦之道!  安平  201361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