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淨土念佛法門 (三)



 


接著談淨土法門「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的核心思想,這就進入信仰的範圍了,而且淨土宗的祖師無論是作論或註釋,都是依「經」作觀察而詮釋其所信解的「經意」,並非以實際的現象為觀察對象。所以在此必須先表達我個人的一個基本立場:因為信仰是十分主觀的,尤其是離開五蘊現象形而上的意識或無法現量驗証、檢視的詮釋。現代教育在基本上也都不涉及信仰,尤其是在民主社會信仰是自由的,所以基本上對於各宗教各宗派涉及信仰詮釋的部份,我都是予於尊重,而僅就因信仰所產生的現量效應作論述。


 


在此,先作幾個結論式的論述以方便說明淨土法門的核心思想:一、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報土,十方眾生之所以能往生極樂世界是皆乘佛願力,是經由佛來迎接往生,沒有憑藉自力修行能往生的。二、阿彌陀佛是因「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才有「乃至十念」的本願,所以淨土法門的核心是「十方眾生願生,彌陀必然救度」。三、阿彌陀佛成佛已十劫,佛的救度早已成就,眾生只要信樂、願生即可,至於如何往生?往生之後的世界情境如何?那是屬於阿彌陀佛的願力,十方眾生只要願生,佛自來迎,如經典所說,眾生是無需掛慮、思量的。四、稱名念佛的行持是總攝眾生乘佛願力的信、願、行。五、眾生只要有真實願生之心,現世必得安樂,臨終佛必來迎,往生是現生就已決定的。以上的結論是接著要說明的重點。


 


首先修淨土法門要確信的就是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發四十八大願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所成就之淨土,依善導大師詮釋為彌陀之報土,且阿彌陀佛成佛已歷十劫,如《無量壽經》所言。就此點而言,我們凡夫只能信受。因佛語阿難:「行業果報,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當然,就信仰而言,人們是有自行抉擇的權利,信或不信悉聽尊便。而我個人是信受,原因是人最極至的修証體驗也只是「無苦」而已,且相對於法界緣起的因緣果報,人是多麼渺小無知的,而法界自有不可思議神祕的力量存在。同時我個人確知真實信受「阿彌陀佛」的人,不假方便,在現世就能得心解脫、安樂無苦,這是現量可驗証的。


 


因為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兆載永劫修行所成就的報土,所以十方眾生能往生極樂淨土者,皆是乘佛願力的,全是依靠「他力」加持方得往生,沒有眾生能靠「自力」修証往生佛的報土。如曇鸞大師所言「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佛如來本願力故」;善導大師所言「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又言「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至使五乘齊入」。所以淨土法門的往生是唯有乘佛願力的「他力」,沒有「自力」能往生的。


 


同時,法藏比丘發願:「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我當愍哀,度脫一切,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已至我國,快樂安穩」。所以成就「極樂世界」,就是為度脫一切,十方來生。因此淨土經典的願文處處都是明文表達「十方眾生,欲生我國」;「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經文。換句話說,就是十方眾生只要願生,阿彌陀佛必然會救度。而「往生是唯有乘佛願力」的實際意涵是往生與否是由佛願所決定,並不是由眾生依何種方式或條件得以往生。


 


但以目前淨土宗的各流派大都是在詮釋「如何才能往生的方法或條件」上大作文章,有以稱名念佛為本,有以信心為本,有以諸善萬行,一心不亂為往生的要件。而在我個人看來,這在實質上是不必要的,因為淨土經典所說的無論是修三福、發菩提心、植諸德本、至心信樂,一心不亂,乃至聞名、稱名、禮拜、讚歎、作願、觀察、迴向……等等都是「為生彼國故」,為成就十方眾生「欲生我國」之心的業行,並不是往生的方法與條件。因為往生對眾生而言,重點在「願生彼國」,至於如何往生的關鍵是在「佛來迎」,那已是屬於阿彌陀佛的願力,而非眾生之所能涉及的範圍。所以往生之道是在「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的願心,如《無量壽經》所明言:「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又如《阿彌陀經》世尊所言:「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所以「願者必生」是阿彌陀佛願力成就後必然的結果,因此,眾生應重視的是自己是否具足真實「願生彼國」的願生心,才是眾生當為之事。


 


或許有人會說:凡夫之心反覆不定,要有真實願生心是很困難的。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我十分認同「以行攝信的稱名念佛」,原因是相較於讀誦、觀想、禮拜、讚嘆、觀察、迴向,乃至諸善萬行等等,稱名念佛是凡夫最簡易能具足並檢視願生心的行持。願生心尚不真切的行者可透過稱名念佛而漸次具足。而有願生心的行者,必然會稱名念佛,所以可以一向專稱名號來檢視願生之心是否退轉,但目標都是在具足「願生彼國」的願生心,而不是以稱名念佛為往生的要件或方法!就法而言願生就必定往生,但就機而言稱名是願生心的呈現,如前述「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我要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的表達,而法的部份是彌陀本願所成就,凡夫只能信受,思議是不自量力且無知的行為。眾生是應在聲聲的名號中具足願生彼國之心,並思維檢視自己的願生心是否符合《觀無量壽經》所明文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如經言: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因阿彌陀佛願力所成的極樂世界是「願者必生」,凡十方眾生能往生者皆是佛願所成,所以淨土宗的各流派所諍論的「聖道門與淨土門」、「善人與惡人」、「一念與多念」、「稱名與諸行」……等等實在是不必要的,原因是十方眾生只要成就「願生彼國」之心,就必能乘佛願往生。至於成就「願生彼國」之心的方式與途徑就應隨順十方眾生的因緣與方便,何況淨土宗各流派的祖師如龍樹、天親、慧遠、曇鸞、道綽、善導、慈愍、法照、少康、蓮池、蕅益乃至日本的法然、親鸞……等等都是精通聖道而歸淨土的行者,法界不可思議、眾生的因緣亦不可思議,只要能成就「願生彼國」之心即可,又何必定於一呢?


 


有人或許會認為如果只是「願者必生」,那對凡夫而言,似乎很容易,誰不想往生極樂世界,往生之道應不只如此簡單?那我的回答是:一、您是高估自己的意志、低估業習的強大。二、明顯是疑佛願力。其實就凡夫對娑婆世界「執取」的意識形態,要真正具足願生心並不是如想像中的容易,一時的勇猛心易發,恆久的長遠心、無間心難持。想要是一回事,真的要又是另一回事,而且在歷緣對境,世事變化無常的人生境遇中,要真正具足願生心是不容易的。說明白點就是人性的欲望與動機是深沉不明的,並不如表層意識所呈現的那樣。所以「說一套,想一套,做的又另是一套」是常聽到對人的批評。再者,因為願生的實質意涵是隨時隨地都願割捨放下娑婆世界所擁有的一切,歸於阿彌陀佛的安排。「一切」不單是指財富名利、親友眷屬、生命等,乃是包含自尊、理想、自我的意識形態……等等心理層面。『「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是需真實心的,並不只是嘴上講講,心裡想想而已,何況「南無阿彌陀佛」的願生心是自己對阿彌陀佛的誓言,豈能輕忽!


 


再者,要真正進入淨土法門「願者必生」的行者有二個前題,那就是善導大師所言:「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前者是機,也就是對眾生而言,後者是法,也就是對彌陀本願力而言,信機才能發起真正的願生心,信法才能決定往生、現世安樂。一般而言,偏機則易成「念罪」主義者;偏法則易成沒有實質的空言者,唯有機法一體具真實願生心,才能平生業成,往生必定。在這兩者未能產生決定深信、具足願生心前任何形式的修持,都是僅具法門的形式或前行的道基而已,尚未能引發實質的效應,不論是修聖道或淨土、稱名念佛或觀相念佛、觀想念佛都一樣,並不能現量令身心安樂,往生決定。


 


因為人性本來就是既執著又善變,每個人修行或念佛的動機與目的是不定的。常言「換位置就換腦袋,換境遇就換心情」,多數的佛教徒雖然也念佛也修行,但目的並不是真的要往生或滅苦。或感嘆人生無常或求平安添富貴或一時「想不開」或「認知不清拿香跟拜」或「宗教慰藉」各種目的動機不一而足,然而一旦情境轉換,執取留戀的心就會偷偷的生起。「往生極樂」對絕大多數的人而言,只是臨終的選擇不是現在所要的,現在真正要的是「欲令如是;不欲令如是」的執受。所以在行者尚未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無有出離之緣;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是不會有真實的願生心,沒有願生之因,念佛只是結善緣而已。


 


如前述阿彌陀佛成就極樂淨土的目的是為使「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皆能如願。而「本願」指的應是能令「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者,皆能如願的誓願,並不單指第十八願。但我個人仍然十分認同善導流的「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原因是稱名念佛對凡夫而言,不單是能漸次具足「願生心」最簡易且隨時隨地不待時節皆可實踐的行持,同時稱名念佛也是具體「願生心」的誓言與自我意向的表達與展現。


 


其實凡夫憑藉「稱名念佛必能往生」的內涵是在使凡夫能以簡易的稱名念佛就具足「欲生我國」的願生心,若直說「願者即得生」而沒有某種形式的行持,那麼難免引生疑慮:我只要願生彼國即可得救,那不是不勞而獲嗎?那有這麼容易的?我的老師曾說:「有實質沒有形式,實質會軟弱;有形式沒有實質,形式只是軀殼。」雖然往生極樂的關鍵對凡夫而言是在「願生心」,但仍需透過簡易可行的稱名念佛來攝受凡夫的信、願、行。而「佛號即出,往生必定,此生了無遺憾」能令行者貪瞋止息,現世安樂,德行與日俱增。反之,徒俱稱名念佛的形式,而不重視願生心,貪瞋是不會止息,德行也不會增長,現世怎麼會安樂無苦呢?如此,願生心的真偽是個人意識的層面,很難檢視,但透過具體的「德行」就可推知一二了。當然,德行的增長是願生心漸次具足自然的展現,並不是以佛教徒或淨土行者的身份來要求的。


 


雖然稱名念佛的主要功用是在於攝受行者的信願行以具足願生極樂之心,這樣就能現世安樂,臨終佛迎往生。但弘揚淨土法門的流派、法師們卻經常把「稱名念佛」的功能無限的擴大成為無所不能、無所不包的萬靈丹,這實在是不必要,而且容易引生負面的作用。同時只強調念佛的效益而不重視願生心的具足及具足願生心必然產生的德行,那麼就會偏向臨終或死後的救濟,而使淨土法門成為世人所詬病的「死人的佛教」,也容易成為世事挫折不順但心卻仍在娑婆的信眾自欺的避風港。另外,我個人也不太認同將極樂世界、涅槃、名號、緣起空義混同在一起,因為這樣對凡夫而言只是增加困惑而已,並不能解決問題。單純的信仰、指方立相對無聞凡夫而言,才是最有效破疑、安心的方式。


 


總結的說,淨土法門「以信代慧,以行攝信,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就凡夫現世而言是一種信仰,藉由願生極樂、彌陀必救的信仰而扭轉凡夫對娑婆世界的執取。而宣揚具足真實的願生心,就能現量止息貪瞋,現世安樂,德行增長,臨終蒙佛接迎往生極樂。這不僅是淨土法門的殊勝與特色,更符合原始佛法:現法、離熾燃、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的特點,是現量的無願心解脫的法門,是融攝理性與信仰通往涅槃的道路。


 


 


                                   安平  2013、10、18


(近日因右眼有飛蚊症加上有閃電光芒,視力不能過度用,所以完稿延遲敬請見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