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三法印在修証上的意涵

 

有法友留言希望安平能談談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在修証上的意涵。由於三法印不但是判別佛法與外道的差別更含攝了修証的內涵與次第,兩者都是十分深澈,所以安平只能盡力呈心所見提供些體驗與見解供法友參考。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依據學術界的說法是世尊入滅後部派佛教所提出的。雖然雜阿含262經有「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三並列的經文,但並未確立「法印」的形式,另,雜阿含經中有將隨順三解脫門(空、無相、無所有),觀察無常,離慢知見,得清淨見,稱為「聖法印」。後經推論應是說一切有部結合兩者而確立三法印的形式,之後的部派佛教及北傳大乘佛教皆引為判別佛法與外道之所以不同的「三法印」。

 

再者,會有「三法印」的形式出現是有其時空背景的需求,因為佛教有許多的名相及修行形式如出家、禪定乃至頭陀行‥‥等各方面多少都有承襲或相似於婆羅門教,這會讓信眾有混淆的疑慮,因此確立三法印的形式是有助信眾區別佛法與其他宗派的不同處。

 

而且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不但可以鑑別佛法修行內容與外道的不同更可導正佛教行者修行上的偏差。可惜時至今日,三法印卻只淪為佛法的口號,而少有人能真正用以鑑別佛法與導正修行上的偏差,所以今日佛教界處處可見婆羅門化的佛教道場及以佈施行善累積功德為修行的行者。

 

而有關三法印一般的詮釋是:諸行無常:是說一切法都是生住異滅的現象,沒有常恆不變之相。諸法無我:是說在一切無常的諸法中,並沒有我的實體存在,也就是沒有不藉諸緣出生、常恆不變的本體或自體,而我只是相對於身心的幻象而已。涅槃寂靜:是說涅槃的境界貪瞋止息,不會起惑造業,沒有生死的惱苦與輪迴,所以涅槃是寂靜的。其實諸行無常就含有「依此故被」的緣起,諸法無我就沒有執取的能所,而涅槃寂靜不單是貪瞋止息更有不起諸見意涵。

 

那麼,三法印又是如何鑑別佛法與外道不同的呢?首先要釐清佛法修証的目的在於止息貪瞋癡,解決因老病死所引生憂悲苦惱的純大苦聚,斷除苦的輪迴。又,苦與苦的輪迥皆是緣於對一切無常現象的無知與執取所引生的,所以佛法的修行首先要觀察體驗的對象就是「諸行無常」的現象。因此,只要是「佛法」就必須是體察諸行無常為先導,否則就不是佛法。因為「無常」既是世間的現象,更是一切佛法的根源,同時也是「苦」的成因與助緣,若非「無常」那麼「執取」又有何過錯呢?

 

 

換句話說,修行若離開諸行無常的觀察與體驗就無法現觀苦、苦集起的因緣、苦滅的心境及滅苦的方法,當然就無法解決因老病死所引生憂悲苦惱的純大苦聚,止息貪瞋斷除苦的輪迴,所以就不是佛法了。

 

又,諸行無常只是因緣和合生滅的現象,其本質是中性的、是無苦的,苦是因對諸行無常無知,產生慣性的執取才會引生,而之所以會執取是因於一切無常的五蘊現象中誤認為是「我」及「我所」而產生的執取。因此要滅苦就必須觀察體証諸法無我才能破除因無知而引生的慣性執取,因為不觀察體証諸法無我就無法現觀四聖諦,而其所謂的修行就與滅苦無關,所以也就與佛法無關了。

 

如前述佛法修証的目的在止息貪瞋斷除苦與苦的輪迴,而貪瞋止息的境界在佛法就稱之為涅槃寂靜,涅槃就是貪瞋止息之意,而寂靜是指行者不起諸見、不再起惑造業,只是靜默的隨順因緣而已。所以若修行最終的目的不是涅槃寂靜,當然就與佛法無關。

 

由上述可知,佛法的修行必是與苦集滅道四聖諦相應,否則就不是佛法了,而三法印可說是涵蓋著佛法四聖諦修行觀察體驗的對象、內容、方法與目的,因此偏離三法印的修行就必然是與佛法無關的外道了。例如所修的禪定若不是用來觀察無常、無我、止息貪瞋,那就是修外道的禪定而非佛法的禪定。又如修行的目是為了獲得常樂我淨的存在而非貪瞋止息的涅槃寂靜,那也是外道而非佛法。

 

以上是三法印判別佛法與外道的內容,接著談三法印在修証上的內涵。雜阿含經開宗明義就說:「當觀色、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又說「色、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受、想、行、識解脫,我說是等解脫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以上經文是說明佛法修証的首要就是要觀察色、受、想、行、識諸行無常。也唯有行者能正觀五蘊無常,才能進一步覺知到因為「諸行無常」的緣故一旦有執取就會有苦,而且因為「我」有主宰、獨存之意,若有「我」就不應該會苦。所以有苦就會覺察到五蘊是非我、非我所,體証「諸法無我」既不應執取也無法執取。於是對五蘊諸法的喜貪就會消除,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大苦聚,得到貪瞋止息涅槃寂靜的心境。

 

又如雜阿含二七○經所提示的「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就是在表達修行應以觀察「諸行無常」,體証「諸法無我」為因,才能得「涅槃寂靜」的果。所以三法印不但能判別佛法與外道的差異,更含攝佛法修証的內涵與次第。再者,三法印並不是各別獨立的法印而是在修証上有因果關連的次第,是不可躐等的。

 

換句話說,在實修上若行者未能現觀諸行無常卻說已能體証諸法無我,這是不可能的,不能觀察無常、體証無我卻說已得涅槃寂靜更是大妄語。雖然在大乘佛法中有從體認「涅槃寂靜」果地起修的宗派法門,但那僅是讓行者在傳承心法的指導下先確立修証的終極目標,以避免去行者盲修瞎練的偏差並排除修行可能的陷阱而已。在實修上一樣仍是必須現觀「諸行無常」、體証「諸法無我」才能達到真正不退轉的體現「涅槃寂靜」的心境。否則縱然曾在宗派承傳的指導下體認「涅槃寂靜」的心境,也一樣會退轉成為美好的回憶。

 

其實,淨土念佛法門的修行也一樣是不離三法印的內涵與次第,只是趣入的方法與表達方式的不同而已。所謂「極樂無為涅槃界」就是「涅槃寂靜」,稱名念佛皈依南無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就是歸於「涅槃寂靜」的意涵。而皈依的前提就是具足真實的願生心。又,具足願生心的前提則是需深切的體認世間無常、眾苦煎迫、身不由己且無有出離之緣才會具足的。其中體認世間無常就是覺察「諸行無常」,眾苦煎迫、身不由己就是體認「諸法非我、非我所」,在此前提下人才會有願生心皈依阿彌陀佛,所以祖師才會說:「皈依最難也最高,無我的人才會皈依。」。

 

再者,淨土法門表面上雖是追求常樂我淨的世界,但那只是隨順眾生欲貪方便善巧的導引而已,一旦行者稱名念佛具足願生心皈依南無阿彌陀佛時是現世即能得安樂的,是現量的,並不是追求死後的世界或形而上的常樂我淨。至於有關阿彌陀佛無條件的救度及往生極樂世界的信仰,就如同阿羅漢的不受後有與如來滅後不論有與無一樣皆是歸屬於不可思議的範疇,是無法討論的。

 

在此要補充說明的是,要確實掌握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的修証意涵就需符合佛法現法、離熾然、不待時、通達、現見、緣自覺知的特色,且與苦集滅道四聖諦相應。如此就不會落入似是而非的修行陷阱,更不會偏向形而上的外道信仰或修行了。

 

以上是有關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在南北傳佛法中修証的內涵與次第,而且若更深入的體驗就更能覺察三法印是不僅是「現象」三個層面的表達在修証上更是渾然一體不可切割的。提供法友參考。2018/12/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