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苦與苦的延續及苦的輪迴再生

 

偶而在FB社團中會看到法友如實陳述自己在止息煩惱的修持上總會感到無奈與挫折,尤其是在煩躁不安有所掛慮時好像所學的佛法都使不上力,令人不知該如何是好?這是讓人感同身受的經驗,因為安平也曾面臨同樣的困惑與挫折,所以想在此提供些經驗與見解供法友參考。

 

其實會面臨這種所學的佛法使不上力的困境大多都是老修行了,對佛法的知見及覺知力都曾下過工夫研習,對降伏煩惱也可說是很有經驗了。但有時卻也有使不力的無力感,所以對降伏煩惱總有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觸與無奈,令人不知所措也弄不清楚究竟問題是出在那裡?因為理論及修法都懂也很努力修持,但怎麼有時就能立即降伏煩惱但有時卻不怎麼有效呢?

 

其實在實修上會有這樣的情形是很正常的,原因是我們對佛法的修持在本質上其實只是一種模仿與複製,所以雖然也曾有消除或降伏煩惱的經驗但其實都是依樣畫葫蘆或瞎貓碰死耗子的巧合而已。

 

這是因為行者對「苦集滅道」四聖諦並不是真正的瞭解與掌握,所以實際上對如何「修道」仍是不明的,因此才會有無力感。換句話說,要真正有效降伏煩惱的「修道」就必須有現觀四聖諦的能力,也就是法眼清淨道見者才能完全做到降伏煩惱。為何是如此?透過以下的說明就能理解了。

 

首先要瞭解佛法不論修持何種法門,其關鍵處都離不開「苦集滅道」四聖諦。也就是實質有效的修行必是知苦、知苦集起的因緣、體驗無苦的狀態,修持滅苦的方法令苦不生。所以覺知「苦」當然是首要的,若不知苦或以苦為樂,那就沒有修行可言了,再者就是要清楚的瞭解與掌握「苦」集起的因與緣。接著才是體驗無苦的狀態,修持滅苦的方法令苦不再生起完成滅苦解脫的目的。

 

那麼什麼是「苦」?就是人們依自我意識與價值觀的執取,又依「現象」合不合己意而生的感受,所以「苦」就是依我見而生起我執的覺受與煩惱。一般而言老修行對「苦」的覺知是敏銳的,但對「苦集」卻常是一知半解的想當然耳或僅是概念式的認知,所以對如何滅苦的修道就只能依樣畫葫蘆的模仿與複製,效果當然就有限了。

 

那麼什麼是「苦」集起的因與緣?一般的理解就是依自我意識與價值觀的執取,也就是在六入處生起觸受時加入「我見」產生「我執」。這樣的理解當然是正確的,但這僅是概括性的說明並不是「苦集」實況的詳解,因此行者不論是以禪定或正思惟降伏煩惱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修持,才會有時而有效時而無奈的情況產生。

 

那麼「苦集」實況的詳解是什麼?答案就在「想蘊」也就是所謂的心念上。因為覺知有「苦」時就是已經是有「我見」的執取了,但任何覺受都是剎那因緣生也剎那因緣滅的。換句話說,在覺知有苦的同時,苦也息滅了。而實際現象上的「苦」是我們自己不斷的透過「想」也就是心念持續不斷的提供「苦」生起的因緣與能量,所以苦的覺受就會相續不斷的延續存在了。也因此,只要「不想」或「正思惟」就能阻斷苦生起的因緣當然就能降伏煩惱了,這就是「禪定」或「正思惟」為何能降伏煩惱的原因。

 

人們常說「不要想」就沒有煩惱了,轉移情境或轉換想的內容也能化解煩惱的原理就是因為「煩惱的存續」是有賴人們自己透過想或心念不停且快速的提供「能量」才能續存的。但煩惱的本身只是當下因緣和合生滅的現象而已,只要因緣消散煩惱本身也會自行消散,所以只要行者不再繼續提供煩惱生起的「因緣」就能止息煩惱了,其實並不需要修什麼或做什麼。不過,由於人們仍是有「執取的慣性」所以就會有「苦」的輪迴與再生。

 

那什麼是「苦」的輪迴與再生呢?就是因為人們有執取的慣性,所以在六入處的觸受緣生時的瞬間,就會習慣的依自我的意識與價值觀產生執取的作用於是就有了苦樂的覺受,這就是「苦」的輪迴。而「苦」的再生是人們自覺或不自覺的透過「想」再給過去已消散的煩惱提供生起的因緣與能量,於是相同的煩惱就會再度的生起與延續,也就是再生的煩惱是人們自己透過「想」製造出來的,因此只有當事者不再想或轉化想的內容,再生的煩惱才會止息消散。但由於人們「執取的慣性」依然存在,所以苦就會不斷的輪迴與再生,直到行者有能力化解「執取的慣性」才能真正的達到滅苦、解脫苦的輪迴。

 

由上述「苦」生滅延續的實況說明,就能瞭解因為一般行者對「苦」續存的實況並不清楚,所以在修持佛法降伏煩惱的同時也不停的在提供煩惱延續與再生的能量及因緣,因而煩惱就會不斷的生滅、輪迴與存續。也由於「苦」因緣生滅變化過程的速度非常的快速,也就是心念的速度很快,若行者的覺知力不足無法覺察時就會誤以為「煩惱」是一直存在的,乃至無法降伏止息,所以才會有所學佛法使不上力的無奈與挫折感。以上,簡略說明苦的延續與苦輪迴再生的因緣。

 

接著略談如何修道?其實當行者真正有能力現觀苦集滅道四聖諦時,自然也會明的「道」如何修?因為能現觀苦及苦集起的因緣就會知道只要不再提供苦存續與再生的因緣能量,就能止息煩惱、體驗苦滅的情境了。同時也會體驗暸解「知道就好」、「嘸想麥按怎(台語)」就是最有效止息煩惱的修道了。

 

接著就是隨著行者覺知力的深化觀察洞悉「執取的慣性」是如何產生的?就能進一步化解貪瞋生起的因緣,再進一步體察自我意識與價值觀形成的原因就能破除「存在」的慢心,自然就能徹底的化解「我」的錯覺止息苦的輪迴而涅槃解脫了。

 

事實上,佛教的行者若能摒除法門宗派的門戶之見在實修上真正的現觀四聖諦也就能體証道信禪師所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其實就是苦集滅道四聖諦的另一種說明,而「心若不強名」也就是不再添加苦生的因緣條件令苦不生的修道。以上,提供法友參考。2018/11/1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