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明師的「不肯」是行者的福報

 

修行人在修証之道的過程中若能有明師加以「否定、不肯」,那對行者而言是很大的福報,尤其是對修大乘佛法的行者而言更是修行能否脫胎換骨的關鍵因素。

 

因為大乘佛法的行者多半是依抽象度極高的宗派心法起修,而行者透過對心法的理悟與宗派法門的行持,多少都曾有過「本來面目」、「本地風光」或「實相」的覺受。但這是源於宗派傳承心法加持而有的體驗,並非自己全面性實質上的証得,所以對自己的証量總是會有「似是而非」、「隔靴搔癢」、「霧裡看花」的感觸與猶疑。

 

然而一再檢視自己的理路與體驗又似乎無偏差、錯謬之處,於是雖有猶疑卻仍會強行承擔。此時,若無明師加以否定、不肯,那麼此行者就會如冷水泡石般的虛耗一生,難以「打掉重練」終其一身可能都處於「黑山鬼窟」中不見天日。這種情形在禪宗與密教的行者中是十分常見的案例,其中最有名的案例就是禪宗「丙丁童子來求火」的公案,法友可自行查閱。

 

而要突破修行的「黑山鬼窟」除了明師的否定與不肯外,最主要的關鍵就是在如何將抽象的根本心法具體化,成為行者身心上實質的體驗,而不是停留在理性的思辨中。因為根本心法在理性的思辨中是不會有錯謬的,但行者卻有無法貫徹到深層的意識型態中而達到全面性觸証的困惑。

 

然而,要將高度抽象的根本心法具體化並不如想像中的容易,其中必然會涉及到出離心與定力是否具足?這又是另一個難題,但最重要的轉捩點乃是在行者是否能「知非」,若不知非而強做主宰又如何能脫胎換骨、自成主人呢?所以宗門祖師早有「執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的警言,告誡行者不要成為依附於法門理趣的「草木精靈」。以上,也是安平個人的經驗談,提供有志於修証的法友參考。2018/9/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