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苦與求樂 

 

有法友問:請教大德,佛法除了滅苦之外,難道就沒有樂可求嗎?謝謝,感恩。安平的回覆如下:這是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但要探討此問題就必須先瞭解「苦」與「樂」的現象及其緣起的因素自然就能掌握此問題的核心。

 

先談一般人對「苦與樂」感受的現象及其成因,這在佛法就是屬於受念處的範圍。人會有苦與樂的感受都是在根、境、識和合生觸受時才會產的,而其成因就是此時的「觸受現象」是否符合自己潛藏的預期與欲求,合意則生樂,不合意則苦。

 

因此,要「求樂」就需要觸受的現象與自我的預期或欲求吻合才會產生。由此,就能瞭解要產生「樂受」有二個途徑,一是提升「觸受的現象」也就提升實際物質或精神的層面的現象以滿足預期或欲求,二是降低自我的預期或欲求以符合物質或精神實際的現象。

 

掌握苦、樂的成因就能理解一般所謂「知足」之所以能「常樂」的關鍵就是在降低預期或欲求以符合實際的現象。同樣,若現實上有能力滿足預期、欲求也一樣能得樂,這不但是「助人為快樂之本」的原因,也是一般人會不斷追求能力財富或提昇心靈層次的動力,為的就是合意得樂的目的。

 

但是佛法卻是標舉「諸受皆苦」,原因是一切法無常,而無常故苦,也就是雖然合意時會產生樂。但因一切無常的緣故,任何合意的現象都會變易,樂就會散失,此時若再執取「樂」就會轉變成不合意而產生「苦」。

 

修學佛法之所以只在「滅苦」,而不在「求樂」,就是因為無常的現象已非人力所能掌控的,而人能提昇改變的實際現象又有限,所以能改變的就只有「己意」。因此「修正己意以符合無常現象」是唯一的滅苦之道,也是「古仙人道」,所謂「不執取或無執取就能滅苦」的意涵就是在修正己意以符合無常現象,因而不產生不合己意的「苦」。再者,一旦能符合無常現象而無苦時,自然會有不求自生的寂靜之樂。

 

上述雖已簡要說明苦樂的成因及修行為何是滅苦而不求樂的原理,但真正的問題是在「己意」究竟是什麼?又要如何「修正」?這才是修學佛法的核心課題,而三藏十二部經論皆是在探究此事,安平也曾寫過無數的文章探討分享,因為這是需要行者自己親身去摸索解決的問題,就不在此贅述了。又,因為法友問題的重點是在「求樂」而非「滅苦」,所以安平就以自身的體驗提供些「現法樂」的修法供法友參考。

 

如前述,樂是觸受的現象合己意而產生的,而根境識合和觸受的現象既非自己能改變掌握的,那麼要有樂受就必須修正「己意」以符合現象,而「己意」又是莫名多變且深沉難以覺察,那要如何得樂呢?

 

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擷取仿效解脫者「正定」的經驗,就是透過「作意」接納任何來到眼前的現象,在每一剎那觸受的當下就是全世界、全宇宙,就是安樂處、就是皈依處,沒有任何抗拒,那麼樂受就會自然生起!因為此時「己意」必然符合無常的現象,這是個沒有期待,沒有執取的狀態,也就是「正定」狀態。所謂「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就是此狀態的描述,這才是「活在當下」的實質意涵也是「知足常樂」極至的狀態。反之,一旦離開此狀態就會有期待、有執取苦就生起了。

 

以上雖是得現法樂住的要領與說明,但在實際上過透「作意」要得到當下一時之樂並不難,作意實驗一下就能體驗了。真正的問題是沒有經過禪修訓練的行者是無法恆長處於上述的狀態,憑作意仿效以降低「己意」符合無常現象只能一時,無法自然恆長。因此,要真的得樂就得能徹底的瞭解掌握「己意」,這就又回到滅苦的問題上了,因為執取的慣性會使人無法自己的提昇「己意」而又與無常現象不符,於是苦又產生了。

 

所以無論是滅苦或求樂真正的關鍵都是在「己意」佛法的術語也稱之為「我見」,也就是自己對「現象」的見解與欲求究竟為何?無法解決己意符合無常現象就無法真正的得樂,而有「我見」又必然會與緣起的無常現象不符就會生苦,這也是佛法之所以只談「苦」與「滅苦之道」而不求樂的原因。以上,提供法友參考。

 

另,附上安平所寫的一篇「快樂是怎麼生?」提供參考

 

人的一生絕大多數的心力都花在追求「快樂」但對快樂的本質卻不太瞭解,與其不斷的費盡心思製造快樂、保持快樂,不如用心去探求快樂的本質。因為「怎麼產生快樂?」和「快樂是怎麼生的?」兩者是表面相似實不同,而且涉及的層面也大不相同。

 

「怎麼產生快樂?」的重點是在如何製造快樂?而且快樂是已確知的對象,只要想辦法去製造即可,這就是一般人所謂的「追求快樂」的內容。而對「快樂」的認知直覺上就是五蘊身心感官的樂,但是對感官之樂的本質是什麼?卻是不清楚也無力探究。又從身心的經驗上得知快樂是短暫無常的,只得不斷的追求,但偶而也會覺知感嘆這樣是無了時的。奈何!

 

「快樂是怎麼生?」初步所探究的是快樂是如何產生的,再進一步則是瞭解快樂的本質究竟為何?也就是到底「快樂」是什麼?其實所謂的「修行」有絕大半的內容就是在解決這個問題。

 

那麼快樂是怎麼產生的?就是在根境識三者和一生觸時合己意則樂,不合意則苦。這是最表面層次的答案,一般有實修經驗的人多數都能覺知,但再深入「己意」又是如何產生的?是本來就存在的呢?還是緣因和合才產生的呢?就不清楚了。若是本來就存在的,那麼一旦合意生樂就該一直快樂,為何會「凡所難求皆絕好,一旦如願亦平常」呢?為何「己意」是如此不斷的變動呢?若「己意」只是緣因合和而生的?那麼到底我們所在追求的「快樂」究竟是什麼?只是自以為是的樂嗎?為何佛法總是談「滅苦」而不說「求樂」呢?這是有心於實修的行者必需探究的,因為繼續深入就會瞭解「我見」是如何升起的!提供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