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南北傳佛法有關「正定」的意涵    

 

因回覆法友有關「正念」的提問後,法友又追問有關「正定」的意涵,所以再以此文回覆,提供法友參考。

 

有關「正定」的意涵和「正念」一樣,在南北傳佛法中的意涵與修持的方法是大不相同,先詮釋原始佛法「正定」的內涵再來瞭解北傳佛法的「正定」才會有共通的平台。

 

原始佛法「正定」也分世俗正定與相應於苦集滅道四聖諦的無漏正定。世俗正定是心住不亂不動,攝受寂止、三昧、一心,也就是能專注於所緣保持心一境性之意,能轉向善趣。其中含攝日常生活單純平靜的一心及靜坐中因專注所緣逐漸深入寂靜乃至「忘我」所產生輕安、氣動、見光…等種種心理與生理的變化,是通外道的禪定。

 

其實目前所流行的禪修多是以此世俗禪定加上冥想為其內涵,雖然也多引用佛法的用語來詮釋,且由於每個各人對此種禪定在心身上皆有一些不同神祕的經驗,常令行者誤以為當下的體驗就是開悟或體証無我。但,這只是靜坐所引發的生理現象而已,實質上與現觀緣起、証無我滅苦的佛法並無直接的關聯。

 

因禪定在定心養神上有其功效,所以也易使人沉溺於寧靜的貪著中而不自覺。在雜阿含1024經就有記載五比丘之一的阿說示因身染重病不得再入「身息樂三昧」而心生憂悔不安,經世尊開示後才釋懷安心,原因是阿說示不正思惟,也就是沒有安住於苦集滅道相應的「正念」中。

 

而佛法的無漏正定則是指相應於苦集滅道四聖諦攝心不亂的明覺,其內容是結合正見與正念的四禪定,其作用是現觀苦的集滅,進而調伏欲貪、離欲貪、斷欲貪、超越欲貪,完成滅苦的目的。

 

佛法的四禪定不同於世俗正定之處就是由專注所緣離欲惡不善法的五蓋逐步深化到隨順所緣,並結合正見與正念在行住坐卧的生活中觀察思惟,而住於正念正知,離苦捨樂,超越欲貪具足淨念一心的寂靜。所以佛法四禪定的「正定」是一種有層次逐步深化止觀並行、定慧等持的修法,而非專注定的深化。

 

那麼「正定」又是如何修持呢?其實時時保持正念、正知就是在修持「正定」了,因「正定」就是時時保持正念、正知的明覺,同時也有如掃描機一般具有「掃描」的功能,一旦有「苦」生起就能覺照,進而調伏欲貪、離欲貪。隨著「正定」的深化在日常生活起心動念中有欲貪的念想生起時就覺察了進而斷除欲貪,接著就能「洞悉」欲貪的本質而超越欲貪,處於涅槃寂靜中具足正智、正定的生活。

 

在雜阿含754經佛告舍利弗:「七正道分為賢聖等三昧,為根本、為眾具。…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於此七道分為基業已,得一其心,是名賢聖等三昧根本、眾具。」意思是修八正道的前七正道就是完成正定的基礎,換句話說,沒有修前七正道是無法成就正定的。而原始佛法不論是修四念處、七覺支或八正道為的都是要有能力現觀四聖諦、調伏欲貪、離欲貪、斷欲貪然後超越欲貪具足「正定」的生活。所以「正定」不只是斷欲貪滅苦的工具,同時也是「涅槃寂靜」的展現。

 

而北傳大乘佛法的「正定」則是指安住於「無生」、「無念」、「平常心」、「本地風光」或「真如」、「本覺」…等的「正念」中,也就是歷緣對境要時時處於「無生」、「無念」、「平常心」的心境,不起貪瞋,乃至無貪瞋。有關大乘佛法的「正念」請參閱拙著《略談南北傳佛法的「正念」及其在修証上的意涵 》一文不再贅述。

 

那,又是如何修持大乘佛法的「正定」呢?一樣是時時拳拳服膺於大乘的「正念」就是在修持「正定」了,就是在日常生活的起心動念中不能有違背「無生」、「無念」…的「正念」生起欲貪、執取的念想。但真正的問題是如何才能做到呢?這就涉及禪密各宗派的傳承心法了,一般並不對外傳授,同時對道基法器尚未具足的行者更是不得傳授。這並非隱匿正法,因實際上對尚未具足出離心的行者而言傳授了也無法實踐,徒增誹謗而已。

 

在此,我也遵循祖師們的訓戒不便明言,但能提供一個要領供法友參考。其要領就是不要強作意安住於「正念」中,而是要如原始佛法正定的修法一樣,具足「掃描」的覺知力,在起心動念中掃描是否有違反「正念」的心念生起,就能成就「正定」了。例如修禪宗「但莫污染」其前提是要先知道什麼是「污染」?才有辦法修持,若連什麼是污染或污染生起都不自覺,又如何修持「莫污染」呢?

 

以上是南北傳佛法「正念」、「正定」的內涵與修持,因一般行者的「正見」僅是具有「正見」的觀念而已,要實証落實「正見」就必須修持「正念」與「正定」。所以若粗略的界定,能否具足「正念」可說是見道的關鍵,而具足「正定」則是修道的過程。當然不論南北傳佛法的「正念」、「正定」的內涵是如何的不同,其前提都必需是具足「正見」,也就是與苦集滅道四聖諦相應的「慧學」或「般若」結合,否則就只是世俗的正念與正定而已。

 

再者,若善於運用世俗專注的定轉為隨順所緣觀察苦集滅道或引「緣起無我」的見地進行冥想止觀,也一樣可以轉動淨化「自我的意識型態」,化解違反三法印的我見、我執破無明而滅苦。而在禪門也有默照、參話頭、參公案…等等各式各樣的修法,其中都含攝「正念」與「正定」的功能所以一樣能見道、修道滅苦。要深入其中才能體証其所隱含的功能,只是所呈現的方式與善巧方便各有不同而已,這是有其相應的時代文化背景等因緣條件下所促成的法門。

 

雖然上述的法門在義學興盛、資訊流通的現在已非禪修的主流,但其內涵並不如外界所見的那樣神祕或荒謬。修証之道仍是「條條大路通羅馬」,能幫助自己具足「正定」的法門對自己而言才有實質義意。以上簡略的說明,提供法友參考。安平2017/12/1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