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見道者的種種心行

 

有法友問什麼是見道者的種種心行?又為何有真實願生心的念佛人會漸次具足見道者的種種心行呢?更有法友質疑修証的見道如何與信仰的佛法聯結呢?

 

這個問題原本就是修証的佛法與信仰式佛法應探究的課題,但並不容易有共識。因要談見道者的種種心行就須先談何為「見道」?但由於南北傳佛法各宗派法門對「道」的內容與定義各自不同,所以見道者的心行就難以一概而論之。不過,不論各宗派的「道」是如何的定義,其中必是含攝有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根本原理。因原始佛法苦集滅道四聖諦仍是佛教各宗派法門一致認同為佛法慧學的基本內涵,而息滅貪瞋癡更是各宗派法門修學的目標之一。因此,就可以能現觀苦、集、滅、道四聖諦為見道的內容與定義來談談見道者的種種心行。

 

準此,「道」是指四聖諦,而「見道」就是指能現觀苦、集、滅、道四聖諦。也就是行者必須是能現量觀察體証苦、苦的生起因緣與次第、無苦的狀態及其還源的原理與方法,才能稱為「見道者」,又可稱之為得「法眼淨」。那麼能現觀四聖諦的行者會有那些心行呢?這就必須從現觀四聖諦的行者會有什麼樣的見地與行持來談。

 

一般而言修學四聖諦可分三個階段,一是瞭解掌握四聖諦的要義,二是現觀四聖諦,三則是依現觀四聖諦的「正見」修正身口意完成「正智、正定」的生活。也就是說瞭解掌握四聖諦的要義僅是具備「正見」的觀念而已,必須是能夠現觀四聖諦的行者才有能力依「見道」的體驗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為以符合「正見」,具足見道者的種種心行。

 

為何見道者的心行必須是立基於現觀苦集滅道四聖諦才能生起呢?因為一般人的德行優劣是根源於貪瞋痴慢疑,而具備「正見」的觀念就如同有防盜的概念卻沒有親身體驗錢財被盜的痛楚,所以在實際上防盜的決心與能力是不足的。只有現觀四聖諦才能瞭解並體驗到貪瞋的禍患及貪瞋是如何緣生及其還滅的過程,所以才具備如何止息貪瞋的能力,也才稱得上「見道」。而依正見,實踐止息貪瞋的過程就是「修道」,行者在此見道、修道的同時就會漸次具足符合「正見」的身口意行為,就是所謂見道者的種種心行。

 

因見道者的種種心行是由於能現觀四聖諦才能生起的,也因行者能體証「因緣生滅」的現象,所以就會對佛、法、僧、聖戒淨信不疑,不但沒有身見、也沒有非因計因、非果計果的戒禁取見,同時對生命的本質了然無疑。也更因體証「諸法因緣生」的事實所以既不會有矛盾,更沒有追求形而上的意識型態。一切違背「緣起」的見解皆會消弭於無形,所以沒有渴愛,沒有主宰欱,沒有負擔,也沒有二元對立、此是餘非、虛榮自尊…等等錯覺。而會生起符合「緣起」的見行,如體諒他人的無奈、普敬一切人事物、凡事盡心盡力、與人無諍、隨順因緣、並謹守經驗主義對非經驗性的事物、信仰皆保留尊重,也因會見緣起、體現無我智而生起悲心…等等的德行。

 

以上,是以現代白話來表達能現觀苦集滅道四聖諦行者的見地所引生的心行,若以佛法宗派的術語來表達就如:三心相見道者、八忍八智之十六心、十六觀智、淨除五障三昧…等等,顯示佛法各宗派對見道的內容皆有不同的詮釋,法友可自行参考。

 

其實,談見道者的種種心行,就是在呈現見道者實際生活中種種身口意的行為與意識型態,也就是行者因能現見四聖諦後在消弭貪瞋癡的過程時所生起的各種德行與見地。那為何「一個真正心歸凈土的念佛人,必然漸次具足見道者的種種心行」呢?

 

由於人的德行之所以低劣是源於貪瞋痴,貪瞋痴又是源自「無明覆蓋,愛結束縛」的執取。而一個信仰彌陀救度的念佛人既無能現觀四聖諦又無法擺脫愛結束縛,又如何能必然漸次具足見道者的種種心行呢?

 

原因是真正心歸凈土的念佛人雖然在如實面對貪瞋痴時是會自覺愚惡且無能為力,但也會因信仰阿彌陀佛「願者得生」必然的救度而願捨離對娑婆世界的執取。一旦執取的力量消散,貪瞋就會薄弱乃至沒有貪瞋,而有願生心的念佛人就是因貪瞋的薄弱、無執取,其德行才能自然的提升至與現觀四聖諦的見道者類同的心行!

 

例如:有真實願生心的念佛人皈依阿彌陀佛,隨順不可思議的法界,所以沒有追求形而上的野心,既無諍,也沒有掌控慾;又自覺愚惡而能蒙佛救度,因此也不會有此是餘非的優越感,既放下自己的貪瞋也體諒他人的無奈,瞭解人性、體貼人性、悲憫一切有情;又自知渺小無知,凡事謙卑如實,隨順世間;時時以臨終的心情在生活,所以凡事盡心盡力,既無掛礙也了無遺憾……等等德行與見地,必然會伴隨著堅真的願生心與彌陀必然救度的信仰而生起!

 

又,一般雖說是源於無明而有貪瞋,但人也會因貪瞋而昧於諸法緣起的現象。淨土法門的行者除信仰不可思議的佛力救度外,另一特色就是能因信仰而捨離對娑婆世界的執取,又因捨離執取而薄弱貪瞋的干擾,恢復人原本就具足清明的心智,因此又更能看清諸法因緣生滅的現象,就如同《大寶積經》所云:「真實觀故生聖智慧,聖智生已,還燒實觀。」這是淨土法門較少突顯且鮮為人知的特色!

 

那麼,是否只要念佛就會漸次具足見道者的種種心行嗎?答案當然是:不一定!因佛法必須是因、緣、果報相應的。如瞭解四聖諦要有瞭解四聖諦的因緣,而要現觀四聖諦則需有現觀四聖諦的因緣,並不是瞭解四聖諦就能現觀四聖諦。行者要現觀四聖諦除了瞭解四聖諦外,尚需有隨順所緣的覺知力與出離心相配合才有能力現觀四聖諦。

 

同樣,念佛有念佛的因緣果報,而念佛人要漸次具足見道者的種種心行也要有相應的因緣,才會漸次具足見道者的種種心行,那就是要有真實的願生心!

 

要具足真實願生心的因緣有二項要點:一是確實體認自己現是生死罪惡的凡夫無有出離之緣,二是信受阿彌陀佛無條件必然的救度。而稱名念佛則是攝受願生心的行持,一旦念佛人成就真實願生心就會自然的漸次具足見道者的種種心行。

 

以上,所論述有關見道者及有願生心念佛人所具足的種種心行,在佛教各宗派的實修者或淨土法門的念佛人中皆可找到實踐者,其心行都是現量即可檢視的德行,並非推論或臆測的現象。

 

再者,人生是一處未到一處未明,修証或信仰也一樣,永遠都有「門裡門外」的問題。而我想表達的是:理性經驗主義的實修行者除了在肯定自宗的法義之外,對自己尚未親身體証的心境或法門都應尊重並保留其可能性,更應以「事實的現象」為依歸,修正自己原有的知見!以上,提供法友參考。

 

安平2017/6/2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