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心」是修行的源動力,但道心的升起有二個途徑,一是知苦而生出離的道心,另一是因見法明白而生升起的道心。其中知苦所生的道心仍只是屬於初階作意厭苦欣樂的意志,而見法明白所生升起的道心才是真正佛法能生厭、離欲、滅盡、解脱的需要與意志,就如同不會再用手去摸火一樣的明白自然。(安平造句)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強烈的「道心」雖然能幚助行者安住於無苦的狀態,也就是行者証入「涅槃境」的必要條件,但它仍是屬於作意的,仍是過江之筏。因真正佛法修証的目的是在「明」,而行者一旦具足真正的「明」就能不需作意的處於「涅槃境」了,所以過度的依杖「道心」雖然也能有「涅槃」的體驗卻只能自保而無法真正的無礙自在了,。(安平造句)2021/11/29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依義不依語」,語言表達的系統與模式是會導引並影響人們判斷與思維的方向及結論,而失之毫釐則差以千里,所以將聞思所得的抽象邏輯思維轉化為具體的現象是能否正確掌握與體驗修行內涵的關鍵。(安平造句)2021/11/3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顧巴肚,第二顧佛祖」,正當穩定的工作和經濟確定不是生命的全部但卻是心靈安定的基石,人生要追求滿足的層面與目標很多元且是隨價值觀不停的在變動,人是不應該只為經濟而犧牲心靈層面的追求。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証之道是否偏差的關鍵在「正見」,但正見的內涵卻常由自以為是的認知自由心証,所以實修者每隔一段時日就應整理自己的見地形成總持心法落實在生活中,並且與事實現象對比、檢視滅苦的成效來修正,否則修行只是虛耗光陰自我滿足的遊戲而已。(安平造句)2021/9/16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而言靜坐時較易因專注所緣而抑制「想」,但是只要身口意開始運作時慣性的執取與期待就又生起,問題是因習慣了所以既不以為是負擔更不以為「苦」,必須等到事與願違時才會覺察,因此修行就只能原地踏步了。(安平造句)2021/9/6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欲語還休,卻道天凉好個秋」,這是人到了中老年後對親友常有的態度,套句白話就是除了閒聊外實在沒什麼話好說了,但對眷屬子女卻仍是喋喋不休,為何呢?因對親友是明知再說也改變不了什麼所以沉默,但對眷屬子女理智就抵不過情執,所以至死仍是不休。哈!(安平造句)2021/8/16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一般說的是人生無常學道應乘早,但其實另有一層鮮為人知的意涵。因修道的目的就是要止息執取的慣性來滅苦,但人越老執取的慣性就越深固越難轉動,遑論止息呢?(安平造句)2021/7/26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實際上在生滅變化的世間苦並不是一直存在,而令苦不生的方法有二,一是先知苦集,然後斷苦緣、滅苦因,這是原始佛法的修法。二是先體認無苦的狀態,也就是先體認滅境,接著想辦法讓自己一直處於滅境的狀態中令苦不生,這是屬於大乘禪法的修持。(安平造句)2021/6/25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俗話說「在傳統中創新才有人情味」,也就是方便不能離開根本,但現今的佛法早已為方便而離根本很遠了,所以能成就者就猶如鳳毛麟角的稀少。(安平造句)2021/6/12

 

蘇安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